极限集邮网

标题: 如何识别极限片中的赝品或者假片? [打印本页]

作者: jiukou    时间: 2008-3-21 11:05
标题: 如何识别极限片中的赝品或者假片?
<>    集邮品制假贩假不是现在才有的,也不会消失。这就需要我们提高邮识,增强辨别真假的能力。</P>
<>    下面,我谈谈怎么识别赝品或者假片的方法:</P>
<>    首先,我们需要从极限片的三要素上去辨别。一般而言,三要素中有一项有问题,那么片就肯定有问题。</P>
<>    对于邮票,不仅要观察其是否信销票(盖销票)擦去或者刮去戳痕的,还要注意邮票的发行时间。有的邮票不是同时发行的(比如普通邮票,常有分次发行),有的邮票上加盖的喷码不同等,要注意所贴邮票的实际发行日期,这需要我们查阅集邮工具书。</P>
<>    对于明信片,要主要其发行时间与实际制作时间的差距。这可以借助明信片工具书,但还是要多看实物。对于那些早期的片,还要注意是否是假的后印的。</P>
<>    对于邮戳,要注意字体、格式、不同邮戳的使用时间等,这也需要多看实物(实寄封片)。</P>
<>    有时,片真、票真、戳真,也未必就是真片,这就需要放到大环境中去研究。比如《中国集邮报》3月14日刊登的两张颐和园片,即便它三要素是真的,它的大前提不对,它还是假片!</P>
<>    多听听有经验的同好的意见是明智之举。对于吃不准的片的唯一办法,就是不碰!</P>
<>    以上仅是个人经验和观点,不对的希望指正。</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1 11:27:10编辑过]

作者: 龚震    时间: 2008-3-21 11:14
拜读了!惠我邮品不如惠我邮识-----真理![em01][em01]
作者: 周俊荣    时间: 2008-3-21 11:22
是在收藏过程中积累的,藏品多有比较自然就会知道,还是得交点学费。
作者: jiukou    时间: 2008-3-21 13:53
周先生补充的非常好!
作者: jxjy123    时间: 2008-3-21 15:50
<>邮票的使用时间,邮戳的使用时间,片的出版时间.要下苦功研究.</P>
作者: 三潭岛主    时间: 2008-3-21 16:37
<>造假就如病毒一样,永远比杀毒软件快一步.</P><>故防范造假,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P>
作者: hxf    时间: 2008-3-21 17:18
 邮识!!!
作者: 徐正炎    时间: 2008-3-21 18:55
“大环境”也得用微观研究的事实来佐证!</P>赝品即使票真、片真,邮戳也是当年的那把,却无法做到真品因年代久远油墨渗透到纸张里而产生的油晕, 据说这是现代造假技术至今仍无法逾越的障碍。</P>其它辨伪的方法还有不少,大家可参阅2005年第6期《极限集邮》李威洲的《清代、民国极限片的辨伪》文章。</P>
作者: luyouxian    时间: 2008-3-21 21:47
片载体真、邮票真、邮戳真,是不是该片就是真片?
作者: 姜臻    时间: 2008-3-21 22:01
<B>以下是引用<I>luyouxian</I>在2008-3-21 21:47:00的发言:</B>
片载体真、邮票真、邮戳真,是不是该片就是真片?<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3/200832121451873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贴了一枚信销票.</P>
作者: 周俊荣    时间: 2008-3-21 22:06
以上是70年代的片,56年的戳。
作者: jiukou    时间: 2008-3-21 22:12
<B>以下是引用<I>luyouxian</I>在2008-3-21 21:47:00的发言:</B>
片载体真、邮票真、邮戳真,是不是该片就是真片?<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3/200832121451873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呵~~~又长见识!谢谢~</P>[em10][em10][em10]
作者: junwuyou    时间: 2008-3-21 22:18
<B>以下是引用<I>徐正炎</I>在2008-3-21 18:55:49的发言:</B>
“大环境”也得用微观研究的事实来佐证!

赝品即使票真、片真,邮戳也是当年的那把,却无法做到真品因年代久远油墨渗透到纸张里而产生的油晕, 据说这是现代造假技术至今仍无法逾越的障碍。
<p>其它辨伪的方法还有不少,大家可参阅2005年第6期《极限集邮》李威洲的《清代、民国极限片的辨伪》文章。
<p>

<>
<>油晕也要看具体情况的,不一定。</P>
<>学费是要交的,但不要用大学的学费去学小学的东西,呵呵。</P>
作者: jiukou    时间: 2008-3-21 22:19
<B>以下是引用<I>junwuyou</I>在2008-3-21 22:18:25的发言:</B>
&gt;
<>
<>油晕也要看具体情况的,不一定。</P>
<>学费是要交的,但不要用大学的学费去学小学的东西,呵呵。</P>


[em17][em17][em17]
作者: 徐正炎    时间: 2008-3-21 22:46
极限片作伪者大多在邮戳上做手脚,我们同样可以在邮戳的油墨上找出破绽,如年代久远的邮戳墨迹沉着,表面暗淡,而近期的油色明亮显现。</P>
作者: jiukou    时间: 2008-3-21 23:01
<B>以下是引用<I>徐正炎</I>在2008-3-21 22:46:18的发言:</B>
极限片作伪者大多在邮戳上做手脚,我们同样可以在邮戳的油墨上找出破绽,如年代久远的邮戳墨迹沉着,表面暗淡,而近期的油色明亮显现。

<>
<>这片是啥问题?</P>

作者: 徐正炎    时间: 2008-3-21 23:07
小学的基础知识没学到不用交大学的钱,呵呵!
作者: rocky    时间: 2008-3-22 00:14
<B>以下是引用<I>徐正炎</I>在2008-3-21 22:46:18的发言:</B>
极限片作伪者大多在邮戳上做手脚,我们同样可以在邮戳的油墨上找出破绽,如年代久远的邮戳墨迹沉着,表面暗淡,而近期的油色明亮显现。

从油墨来辨别确实是一个好的办法,但是偶认为应该结合徐先生的“邮晕”说综合判断似乎要好些。假片的判断还要有个心态的问题,像那些爱贪小便宜的人,读了大学还是要去搞传销的,结果还不如小学生。

<p>[em07]
作者: 徐正炎    时间: 2008-3-22 00:17
上海的老集邮家都说:邮品的鉴定必须是原件,任何印刷物、网络图片都不足为凭。联想到大型拍卖前的拍品展示、网络邮展与实物展览同样得分不同奖级的区别等,都能说明问题。
作者: 我爱枕头猪    时间: 2008-3-22 20:33
“大环境”也得用微观研究的事实来佐证!
赝品即使票真、片真,邮戳也是当年的那把,却无法做到真品因年代久远油墨渗透到纸张里而产生的油晕, 据说这是现代造假技术至今仍无法逾越的障碍。 <p><>其它辨伪的方法还有不少,大家可参阅2005年第6期《极限集邮》李威洲的《清代、民国极限片的辨伪》文章。</P><>极限片作伪者大多在邮戳上做手脚,我们同样可以在邮戳的油墨上找出破绽,如年代久远的邮戳墨迹沉着,表面暗淡,而近期的油色明亮显现。</P><>上海的老集邮家都说:邮品的鉴定必须是原件,任何印刷物、网络图片都不足为凭。联想到大型拍卖前的拍品展示、网络邮展与实物展览同样得分不同奖级的区别等,都能说明问题。感觉以上几段文字很有参考价值.</P>
作者: 李继烈    时间: 2008-3-24 14:43
<>看了这么多各位邮友的叙述,让我收获多多,受益非浅!</P><>我不怎么收集中国集邮报上所登载的那类老片片,到不是因为不了解不碰(扪心自问,我手中的片片并非来自单一,我也不敢说完全了解。),而是我碰来做什么。</P><>对于片片的辩伪,我历来主张多收集相关的封、片、戳实物。至于说片后戳前的“极限片”,应该是比较好辨认的,作为一个极限集邮者,这一点都不能逾越话,那么再进一步就更难了!第一步,我建议,我们最好能将以下书籍备于案头:1999年6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吴天明、吴洪熙、陆融三位先生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极限明信片图录》;2001年9月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谈柏辉先生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邮政明信片图录》;2003年由香港教育出版社出版,扬鸣先生编著的《杨鸣中国极限片藏品图录》;2005年12月由中国邮史出版社出版,付鸿泰先生编著的《黄山极限片图录》;2006年9月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时永良先生编著的《苏州百年明信片图录》。以上各图录就一枚极限片的价格,集邮界曾有一句名言:“惠我以邮品,不如惠人以邮识”,我认为这些图录就是最直观的邮识。上述目录的拥有,远比仅有文字资料更为实用。</P><>上述图录分两类,既有邮戳方面的知识,也有明信片版本方面的知识,我们很多邮友手中都有的,记得以前本地对明信片版本比较感兴趣的朋友(非邮友)常来电话询问明信片方面的问题,咱就用上述书籍来对付,哈,绰绰有余!</P><>这些凝聚着作者同时又是极限集邮者辛勤劳动成果的鸿篇巨著(个人认为),拿来就能用,何乐不为?当然,这类书籍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看的,现在,这些宝贝在我案头早已翻阅成为了一本本旧书。从中我们会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明信片版本的知识,因此,当一枚87年的片,邮戳盖的是84年的所谓极限片出现在我们视野中时,相信我们很快就能辨别,迈出了第一步,还愁不能迈出第二步?</P>
作者: jiukou    时间: 2008-3-24 15:16
<>其实,识伪和辩伪是事物的不同阶段。</P><>作为一般的集邮者只要掌握一般的识别方法就可以,能做到在个体情况下不买假或者少买假就可以。大多数集邮者都是工薪阶层,能少花冤枉钱,不被那些昧了良心的作伪者坑害就可以!好办法就是对于有疑问的片片不动心,捂紧口袋。</P><>更高层次上的是辩伪,这需要有较扎实的集邮基础功底。即便有了工具书,也还是要仔细研究。</P><>有些工具书上的片片也不正确,也有不少问题片!呵~~~~</P>
作者: 李忠    时间: 2008-3-24 17:06
惠我邮品不如惠我邮识
作者: 李继烈    时间: 2008-3-24 17:24
<>"有些工具书上的片片也不正确,也有不少问题片!"</P><>这话不假,所指你清楚,我也明了.所以我说:"这类书籍需要我们用心去看的",什么叫"用心"?看这类书籍"走马观花"可不行,学习一种技能,既要有宏观视角又少不了微观的研究,我不会著书,更不善作文,但我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书、看文,特别是极限集邮方面的书籍与文章。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只能相对完美,不可能尽善尽美。有些书籍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明信片版本的标注还是比较准确的(大部分),这部分仍可借鉴。再比如那篇“警惕极限明信片造假”的文章,虽然向大家揭示了较为粗浅的识别方法(相仿内容的文章几年前湖北席齐海先生就曾写过),提醒了我们,使我们能温故而知新。但个人认为,其中也渗入了作者不够严谨推理,从而也显示出作者在明信片知识方面的修为。对待一本书籍、一篇邮文,我的观点是,去其糟粕(如果有的话),留其精华。糟粕可作为“承堂证供”,精华则可让我们提升邮识...</P>[em07]
作者: jiukou    时间: 2008-3-24 18:18
<B>以下是引用<I>李继烈</I>在2008-3-24 17:24:14的发言:</B>

<>"有些工具书上的片片也不正确,也有不少问题片!"</P>
<>这话不假,所指你清楚,我也明了.所以我说:"这类书籍需要我们用心去看的",什么叫"用心"?看这类书籍"走马观花"可不行,学习一种技能,既要有宏观视角又少不了微观的研究,我不会著书,更不善作文,但我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书、看文,特别是极限集邮方面的书籍与文章。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只能相对完美,不可能尽善尽美。有些书籍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明信片版本的标注还是比较准确的(大部分),这部分仍可借鉴。再比如那篇“警惕极限明信片造假”的文章,虽然向大家揭示了较为粗浅的识别方法(相仿内容的文章几年前湖北席齐海先生就曾写过),提醒了我们,使我们能温故而知新。但个人认为,其中也渗入了作者不够严谨推理,从而也显示出作者在明信片知识方面的修为。对待一本书籍、一篇邮文,我的观点是,去其糟粕(如果有的话),留其精华。糟粕可作为“承堂证供”,精华则可让我们提升邮识...</P>[em07]


承教,获益匪浅![em07][em07]
作者: jiukou    时间: 2008-3-24 18:20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鄙人修行道浅,还希望各位多多拍砖![em04][em04][em04]
作者: 李继烈    时间: 2008-3-24 18:56
<>大家不过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围绕着楼主提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角度不同,看法可能会有所差异,千万别有其他想法哦,不然俺立马走人,躲得远远的,学用一下那种态度:"俺知道,俺就是不说!" .   呵~~</P>
作者: 【三兄弟】    时间: 2008-3-24 20:32
都说有些工具书上的片有问题,为什么不说的具体点?[em06]
作者: jiukou    时间: 2008-3-24 21:02
<>比如说某图录中就有此片:</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1/20081232181667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1991年片,1989年风景日戳(此片好象不少)
</P>
作者: 周俊荣    时间: 2008-3-24 22:56
<B>以下是引用<I>李继烈</I>在2008-3-24 17:24:14的发言:</B>
<>"有些工具书上的片片也不正确,也有不少问题片!"</P>
<>这话不假,所指你清楚,我也明了.所以我说:"这类书籍需要我们用心去看的",什么叫"用心"?看这类书籍"走马观花"可不行,学习一种技能,既要有宏观视角又少不了微观的研究,我不会著书,更不善作文,但我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书、看文,特别是极限集邮方面的书籍与文章。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只能相对完美,不可能尽善尽美。有些书籍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明信片版本的标注还是比较准确的(大部分),这部分仍可借鉴。再比如那篇“警惕极限明信片造假”的文章,虽然向大家揭示了较为粗浅的识别方法(相仿内容的文章几年前湖北席齐海先生就曾写过),提醒了我们,使我们能温故而知新。但个人认为,其中也渗入了作者不够严谨推理,从而也显示出作者在明信片知识方面的修为。对待一本书籍、一篇邮文,我的观点是,去其糟粕(如果有的话),留其精华。糟粕可作为“承堂证供”,精华则可让我们提升邮识...</P>[em07]


有些工具书确实有些存疑,但大体还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的,老李说得很全面受益匪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4 23:01:42编辑过]

作者: 张福魁    时间: 2008-3-24 23:51
<>拜读!</P>
作者: 西昌航天    时间: 2008-3-25 21:10
学习了。
作者: 淘片者    时间: 2008-3-25 21:41
今天我有幸见识一套用文物出版社片做的敦煌壁画极限片大全套,十余张片洋洋大观,崭新无比,绝对极品。文物出版社的敦煌壁画从59年开始发行弟一集,63年发行第十二集,历经五年时间,其间又分国际版和国内版,还有合集、音乐午蹈专集等。因时间不同,纸质也不同,有薄纸、也有厚纸,综观十二集中可制片没有全部是同一纸质的。我看见的这十余张极限片纸质完全一样,品相全部一致。此片盖得邮戳均为邮票发行年的邮戳,87年、88年、90年、92年的,据讲售价也不高,几十元一枚,五六十年代的文物版敦煌壁画套片每套价格都在百元之上,有制片的套片价格还会高一些,盖邮票发行时期邮戳的,又是用佳片制作的成品片又售的如此低,合乎常理吗?顺便说一句认真对照套片还是有许多破绽,我就不一一点出。
作者: jiukou    时间: 2008-3-25 21:50
<B>以下是引用<I>淘片者</I>在2008-3-25 21:41:19的发言:</B>
今天我有幸见识一套用文物出版社片做的敦煌壁画极限片大全套,十余张片洋洋大观,崭新无比,绝对极品。文物出版社的敦煌壁画从59年开始发行弟一集,63年发行第十二集,历经五年时间,其间又分国际版和国内版,还有合集、音乐午蹈专集等。因时间不同,纸质也不同,有薄纸、也有厚纸,综观十二集中可制片没有全部是同一纸质的。我看见的这十余张极限片纸质完全一样,品相全部一致。此片盖得邮戳均为邮票发行年的邮戳,87年、88年、90年、92年的,据讲售价也不高,几十元一枚,五六十年代的文物版敦煌壁画套片每套价格都在百元之上,有制片的套片价格还会高一些,盖邮票发行时期邮戳的,又是用佳片制作的成品片又售的如此低,合乎常理吗?顺便说一句认真对照套片还是有许多破绽,我就不一一点出。

<>问题片总有破绽!</P>
作者: 姜臻    时间: 2008-3-25 21:56
<B>以下是引用<I>淘片者</I>在2008-3-25 21:41:19的发言:</B>
今天我有幸见识一套用文物出版社片做的敦煌壁画极限片大全套,十余张片洋洋大观,崭新无比,绝对极品。文物出版社的敦煌壁画从59年开始发行弟一集,63年发行第十二集,历经五年时间,其间又分国际版和国内版,还有合集、音乐午蹈专集等。因时间不同,纸质也不同,有薄纸、也有厚纸,综观十二集中可制片没有全部是同一纸质的。我看见的这十余张极限片纸质完全一样,品相全部一致。此片盖得邮戳均为邮票发行年的邮戳,87年、88年、90年、92年的,据讲售价也不高,几十元一枚,五六十年代的文物版敦煌壁画套片每套价格都在百元之上,有制片的套片价格还会高一些,盖邮票发行时期邮戳的,又是用佳片制作的成品片又售的如此低,合乎常理吗?顺便说一句认真对照套片还是有许多破绽,我就不一一点出。

<>老李对文物版的片片研究很深,这点小伎俩怎么可能瞒的过您的火眼金睛.邮戳怎么样呢?</P>
作者: 淘片者    时间: 2008-3-25 22:05
<>用的“次数”很少的邮政日戳,非常清晰。</P>
作者: 姜臻    时间: 2008-3-25 22:21
<B>以下是引用<I>淘片者</I>在2008-3-25 22:05:19的发言:</B>

<>用的“次数”很少的邮政日戳,非常清晰。</P>

<>
<>谢谢!明白.多谢提醒.我对敦煌片还是情有独钟的.</P>
<>老李近来可好?有一段时间没有通话了.呵呵.</P>
作者: jiukou    时间: 2008-3-25 22:24
<B>以下是引用<I>徐正炎</I>在2008-3-22 0:17:51的发言:</B>
上海的老集邮家都说:邮品的鉴定必须是原件,任何印刷物、网络图片都不足为凭。联想到大型拍卖前的拍品展示、网络邮展与实物展览同样得分不同奖级的区别等,都能说明问题。

<>照此说法,《中国集邮报》和《集邮博览》刊登的那几张片无法鉴别喽?</P>[em07][em07]
作者: 淘片者    时间: 2008-3-25 22:40
姜兄你在何处,打什么号可找你,青城山片还在我处。
作者: jiukou    时间: 2008-3-25 22:42
<B>以下是引用<I>淘片者</I>在2008-3-25 22:40:59的发言:</B>
姜兄你在何处,打什么号可找你,青城山片还在我处。

<>他应该是在浙江啊!呵~~~</P>[em07]
作者: 徐正炎    时间: 2008-3-26 00:23
呵呵!这是针对你发的片说的,没看出来吗?</P>
作者: jiukou    时间: 2008-3-26 09:10
<B>以下是引用<I>徐正炎</I>在2008-3-22 0:17:51的发言:</B>
上海的老集邮家都说:邮品的鉴定必须是原件,任何印刷物、网络图片都不足为凭。联想到大型拍卖前的拍品展示、网络邮展与实物展览同样得分不同奖级的区别等,都能说明问题。


这样的发言是单指还是泛指,偶实在是看不出![em06][em06]
作者: 浦燕    时间: 2008-3-26 13:10
<>最近不是又出来一只疑似“华南虎”吗,它再出来多少只也是假的,真的有吗。</P><>[em07][em07][em07][em07]</P>
作者: 徐正炎    时间: 2008-3-26 19:54
<>呵呵!这是针对你发的片说的,没看出来吗?</P><>这还用问什么“指”?</P>
作者: 徐正炎    时间: 2008-3-26 21:37
<B>以下是引用<I>jiukou</I>在2008-3-25 22:24:22的发言:</B>


<>照此说法,《中国集邮报》和《集邮博览》刊登的那几张片无法鉴别喽?</P>[em07][em07]

<>不是说“识伪和辩伪是事物的不同阶段”吗?
上海集邮家说的是“鉴定”!</P>
你能拿一张报纸让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去鉴定上面的图片吗?
作者: huangcong    时间: 2008-5-16 22:21
拜读了
作者: 陈拥军    时间: 2008-5-17 12:11
拜读了!




欢迎光临 极限集邮网 (http://chinamaxicard.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