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01年参加全国邮展以后,抱着多看多听多学的态度,尽量少说话,少写文章,乃至不说话,不写文章。但是看了《集邮报》2008年5月10日11版上的文章:《这是散落的“珍珠”而非项链》--------《拉丁美洲(1897-1946)》极限展品刍议之后,忍不住想就该文中谈谈自己的观点。</P>
>其一:该文说拉丁美洲不是一个国家集团,从而否认《拉丁美洲》不符合极限集邮的分类。即否认了该邮集属于极限集邮中的国家或者国家集团的展品类别。</P>
>对于这个观点,我想起了第一部世界邮展上获得金奖的极限邮集《1940年以前欧洲以外的建筑遗迹》(大概意译就是这样,在《中国1999世界集邮展览邮集前言页汇编》中,被译为《至1940早中期亚非拉古迹极限集邮》)。既然亚非拉都能作为一个国家集团,为什么单独的拉丁美洲不能作为一个国家集团来对待?</P>
>说实话,开始看到《1940年以前欧洲以外的建筑遗迹》我也不懂啥意思,翻译成《至1940早中期亚非拉古迹极限集邮》也同样让我感觉一头雾水。但这就是极限集邮国家和国家集团类别的特有编排方式,拉丁美洲《(1897-1946)》的标题没有错,也许硬要换成《1946年以前的拉丁美洲》或者《至1946年拉丁美洲概况》会更好,更贴近国际潮流?</P>
>其二:应该在纲要中完整注明:标题,前言,纲要。</P>
>对于这点,如果作者能多看看那些参加过世界邮展的邮集,那么他就应该知道那些邮集大多数都应该接受他的批评。我甚至都不想引用具体哪些知名邮集了,很多邮集在纲要这一页的都只简单列出“标题,前言,纲要”中的一项或者2项,有的甚至都没有,纲要中直接切入目录。我不反对把三项都列进去的做法,但是生死要把这3项都列进去的提法估计也只会是咱们中国人,因为只有咱们中国有对这方面的言正意辞的“正确批评”。</P>
>其三:(对于《拉丁美洲1897-1946》)计划页“由于极限片的制作无需要经过邮局寄递,故在1946年以前经邮局真正寄递过的极限片则更为珍罕”这句话不知道作者有何依据?规则中没有,也没见过权威报道,如此编排,只会误导评审员和观众。所以作者用语要严谨,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想当然。</P>
>以上是《这是散落的“珍珠”而非项链》一文中第5段的原话。看了只感慨:谁是中国极限集邮的权威?中国的极限集邮权威到底在哪里呢?文章的作者对极限集邮的历史和极限集邮的真正特色又了解多少呢?他知道现在中国是谁跟FIP极限委员会联系最密切,交往最多吗?</P>
>其四:对极限片制作者的考证的怀疑。</P>
>文章作者在这点的怀疑,恰恰说明了他明显缺乏对极限集邮历史的了解,他不知道拉丁美洲的一些早期极限先驱们在制作极限片的时候都留有明显个人的痕迹。</P>
>能否把原文贴一下,让大家来评判一下!</P><B>以下是引用<I>李宏</I>在2008-5-25 12:40:12的发言:</B>
不知安兄有否看过拙作?但您对极限展品编组中一些问题的见解令我钦佩!
>
>李会长,我很遗憾,还没见过您的邮集,那是我十分想做的一件事情。仅仅在该文处看到了您的邮集的首页。</P>
>因此不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P><B>以下是引用<I>mikeatsias</I>在2008-5-24 23:13:39的发言:</B>
<>能否把原文贴一下,让大家来评判一下!</P>
>支持!!!</P>
>谢谢曹会长贴出文章,我的扫描仪坏了,没法贴呢</P>
>原文如下:</P>
> 这是散落的“珍珠”而非项链
>
> 其次看看展品的前言。从前言看,本展品应该主要讲述拉丁美洲是如何被沦为殖民地,如何被剥削和掠夺,拉丁美洲人民如何为摆脱殖民地统治而进行的斗争。
> 再看看展品的纲要。“FIP极限集邮展品评审要点”中对纲要的要求是:“展品应有一个能描述其内容并清楚地展现其思路的纲要。它应该均衡、有逻辑并与所选的主题和题目一致。它必须在“章”中再细分出“节”来。”首先从这21节中看,作者的思路不清,想到哪说到哪,有什么素材就罗列什么内容,谈不上均衡,没有连贯性,更没有逻辑性。再看该纲要有“节”无“章”,这是制作邮集的以大忌!从题目和纲要内容也可以看出,制作这么一部邮集几乎没有难度,因为内容不需要任何构思和编排,只要有钱能买到二枚以上拉丁美洲的同题素材,就可以列出一节放入邮集内,因为展品的每一节都是独立存在的,没有衔接,互不关联,放什么不放什么素材对展品没有任何影响。再看“纲要”与“前言、纲要”是什么关系?“前言、纲要”占了一个贴片,那么一部展品最重要的题目跑到哪去了?在纲要中怎么能没有题目的位置呢?应该是“题目、前言、纲要”共占一个贴片。
> 将纲要和前言相比较,可以看出纲要与前言要叙述的内容相脱节,各自为政,没有必然的联系。
> 计划页“由于极限片的制作无需要经过邮局寄递,故在1946年以前经邮局真正寄递过的极限片则更为珍罕”这句话不知道作者有何依据?规则中没有,也没见过权威报道,如此编排,只会误导评审员和观众。所以作者用语要严谨,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想当然。
> 作者“出于对早期极限片制作者的尊重,本展品在已考证的79枚极限片的集邮信息中标注了制作者的姓名。”不知道作者是如何考证的?如果经邮局真正寄递过的极限片,那这枚极限片的成因有二个。一是制作者自己将极限片制作好后,投邮箱或交邮局寄出;二是寄信者在片上写好内容贴上票后,投邮箱或交邮局寄出时,在经过邮局处理盖上戳后偶然成为的极限片。那么这两种原因作者如何考证区分?所有标注了制作者姓名的这些极限片在流通时都有记载吗?这些片是作者(或通过别的方式)从极限片制作者那直接得到的吗?作者的这些考证都有说服力吗?
> 一部展品是由素材和文字组成的,一部好展品好似是一串珍珠项链,那么素材就是一粒粒大小不一,价格不等的珍珠,而文字就是一根线。如何通过构思把这些零散的珍珠穿成一串排列有序的漂亮的珍珠项链,线是必不可少的。这部展品的素材很好,集邮、销戳和图画明信片的知识也较丰富,但严重缺乏专题知识,节与节之间,素材与素材之间几乎没有文字衔接,有的文字也仅仅是介绍每件素材。如最后二节的独立运动和改革运动,按理来说应该交待一下独立运动和改革运动的起因或由来,对拉丁美洲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但在内容中对这2个运动没有任何交待,就是直接各用9张贴片来说明这二个运动的36位人物,使人看不懂这两个运动是什么内容,对拉丁美洲有何意义。由于缺少了“线”,缺少了构思,所以这部展品还只是一堆散落的“珍珠”,而不是一串珍珠项链。</P><B>以下是引用<I>nan</I>在2008-5-25 20:22:36的发言:</B>
<>谢谢曹会长贴出文章,我的扫描仪坏了,没法贴呢</P>
>看得出作者有点教条主义!</P>
>规则中的所说按国家或国家集团的编组方式,我认为,国家,就是指一个特指的国家,如王泰来先生的极限邮集,邮集全部就只以中国的极限来编组,而对于国家集团,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多个国家组成的集团,这可以是单独地指亚洲,欧洲,也可以指东亚,西亚,亚非拉等,所以拉丁美洲是属于国家集团的组集方式.规则中为什么要用"国家或国家集团",而不是"国家与国家集团"呢?同样可以看出,国家,国家集团是两个概念.</P>
>第二,作者关于对前言纲要的要求,我为朋友制作过N部邮集,从世界金奖到市展不得奖的邮集,我也调阅了电脑中的存档文件,国际评审员李殿文先生的邮集纲要只标注了每框中的重要邮品,并没有传统纲要制作时,标明章,节等内容,李静波先生的金奖邮集<自行车运动>中也只标注了.PLAN一项,而新近制作的张烨的邮集中,他也只标注了FOREWORD一项.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文字游戏,如何进行标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审也不会因此而对你的邮集扣分.</P>
>第三.每个人玩极限的人都知道极限片是一种人为邮品,不需要邮政实寄这是公认的实事,早期极限片是邮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所以特别珍贵,也就是有了这些偶然,才会有现在的极限集邮!</P>
>对于第四个问题,看得出作者不是专门玩极限的,早期的极限片制作者都会在明信片背面做出标记,从这一点,就可以判断极限片的作者,当然李宏会长能在贴片上标明极限片的制作者,那么他肯定有自己的确凿的依据,做为观者,或者说做为评审员,你如果没有证据证明这个片不是这个作者所做,你就不能对此枉加评论.这一点同样是评审员对于邮集中出现的假片处理方式应该是一样的,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或者说即使有证据,评审员不会冒然指出你的片是假的,最多就是说你这件邮品存疑.</P>
>每部邮集都有每部邮集的特点,如果千篇一律的按着规则的条条框框来做,那只会束缚自己的手脚,</P><B>以下是引用<I>时永良</I>在2008-5-25 23:12:41的发言:</B>
这作者名为“章东”,好名字,只是应读为“装懂”才名副其实。
<B>以下是引用<I>时永良</I>在2008-5-25 23:12:41的发言:</B>
这作者名为“章东”,好名字,只是应读为“装懂”才名副其实。
>
>中国邮坛不懂装懂的人太多了,猪鼻插大蒜装象!更可怕和可悲的是,所谓的"专家"还把持着一些重要位置.去评审别人. 曾听说过,一位圈内拿过"大金奖"的极限朋友,为了邮集能获到高分,请客送礼就花了十余万???!!! 我说这叫"有病"!!! 有这笔巨款能买到多少好片了?自己欣赏自己获得快乐,难道抵不过获那些奖? 还是一个"虚荣心"在做怪啊! 这正是我不参加各级邮展的原因! 但并不妨碍我喜欢极限片,我依然热爱它! 限片给了我太多而其它娱乐并不能给过的愉悦.</P>
>对待"章东", 连自己的真名都不敢亮相的,理睬他做甚?</P>
>有关这段话:</P><
>计划页“由于极限片的制作无需要经过邮局寄递,故在1946年以前经邮局真正寄递过的极限片则更为珍罕”这句话不知道作者有何依据?规则中没有,也没见过权威报道,如此编排,只会误导评审员和观众。所以作者用语要严谨,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想当然。
>我个人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极限集邮的确是人为痕迹相当明显的一种集邮类别,当然,这也包括部分早期的、经过实寄产生的极限片。但是,我们必须认可,集邮始终是邮政通信的一种派生活动,对于早期的实寄邮品(包括极限片),对其作出邮资、邮路、邮票等方面的研究,并非不可,更何况,经过实寄产生的极限片相对而言,的确数量较少,物以稀为贵,其珍罕性高点也在情理之中.</P><B>以下是引用<I>时永良</I>在2008-5-25 23:12:41的发言:</B>
这作者名为“章东”,好名字,只是应读为“装懂”才名副其实。
>
> 永良先生:这样不好!!!你能否把文章仔细的看看吗?人家难道是在“装懂”吗?再是作者只是针对一部作品谈谈自己的观点,不管观点对于错,都是个人的看法,但作者没有任何一点对李先生有不尊不敬之处。那么我们在这也只能对事不对人,你可以把作者的观点驳的体无完肤,说的一无是处,都是完全可以的,但你不该那样说作者,这不是学术交流的作风。别忘了这里是“研究探讨”版块,泼妇骂街的行为在这是不允许的!!!如果你有不对的观点,而别人对你的人身发起攻击你会如何?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话重了,也冒昧了,请见谅!!!)</P>
> 既然“警察叔叔”出面“维护秩序”了,那我们就把言词放平和一点吧,毕竟这上网是找乐来了,不是要吵架。不过众网友倒是确实想知道这“章东”究竟是何许人也!</P><B>以下是引用<I>时永良</I>在2008-5-31 23:46:49的发言:</B>
<> 既然“警察叔叔”出面“维护秩序”了,那我们就把言词放平和一点吧,毕竟这上网是找乐来了,不是要吵架。不过众网友倒是确实想知道这“章东”究竟是何许人也!</P>
>
> 不好意思,永良先生得罪了!也谢谢你的大度。我也只是因为你的那个贴子引来了几个很不应该出现的贴子,所以才由感而发的。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得到尊重的,何况人家只是发表了一点不同的意见而已,何必出口伤人呢?</P>
> 想知道“章东”是谁没有任何意义,他也许是我们的一个邮友、也许是圈内人、也许是圈外人、也许是老师......。我还是那句话,对事不对人吧。</P>
> 我也是个集邮者,对邮集的也有曾个很自私的想法,在参展前希望能有人对自己的邮集提出不同的意见以便更改,在参展时能有个好成绩;在参展时希望评审员能讲一百个好而不要讲一个不字,这样自己的邮集才能取得好成绩;在展后又希望有人能给自己的邮集多挑毛病,争取下次再展时能有所进步。展后了对邮集多挑毛病是大有益处的,不管这毛病是对是错,赞扬声是很容易听到的,最难听到的是异曲。对任何一部邮集我不看都能说出N条优点来,但要想说出一条不足来就不能那样随意了,就要有证有据,所以不管谁能对邮集说出一、二不是来,就有他的道理和理由,就得仔细的去分析人家的意见,有的只是所处的位置和站的角度不同,而不要轻易的否定人家不同的观点。山西的王保祥先生曾在《中国集邮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指出本人的道路交通安全邮集中的三点不足,从我本人来说并不赞同,但从他的分析中我确从另外一个角度找到了我邮集中的一大问题,后来我连邮集的题目和主要内容和思路都改了,其邮集的水平较以前大有进步,实属“歪打正着”,为此事我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对王先生表示了感谢,此事对我的触动也很大。听不同的意见对自己没有任何坏处,对自己也没有影响,而益处却有一大堆。“一边倒”在任何时候都是要不得的。</P>
> 我不想去评论这部邮集,但有一点我可以断言:这篇文章不管观点如何,李先生一定会仔细的去读,也会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如下次再参展,一定会更改题目和纲要的,尤其是纲要中的有节无章的问题,因为这点在规则里是有明确规定的,在有关知识的运用上也会做的更好。</P><B>以下是引用<I>jonnygkp</I>在2008-5-26 13:15:42的发言:</B>
<>看得出作者有点教条主义!</P>
<>规则中的所说按国家或国家集团的编组方式,我认为,国家,就是指一个特指的国家,如王泰来先生的极限邮集,邮集全部就只以中国的极限来编组,而对于国家集团,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多个国家组成的集团,这可以是单独地指亚洲,欧洲,也可以指东亚,西亚,亚非拉等,所以拉丁美洲是属于国家集团的组集方式.规则中为什么要用"国家或国家集团",而不是"国家与国家集团"呢?同样可以看出,国家,国家集团是两个概念.</P>
<>第二,作者关于对前言纲要的要求,我为朋友制作过N部邮集,从世界金奖到市展不得奖的邮集,我也调阅了电脑中的存档文件,国际评审员李殿文先生的邮集纲要只标注了每框中的重要邮品,并没有传统纲要制作时,标明章,节等内容,李静波先生的金奖邮集<自行车运动>中也只标注了.PLAN一项,而新近制作的张烨的邮集中,他也只标注了FOREWORD一项.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文字游戏,如何进行标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审也不会因此而对你的邮集扣分.</P>
<>第三.每个人玩极限的人都知道极限片是一种人为邮品,不需要邮政实寄这是公认的实事,早期极限片是邮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所以特别珍贵,也就是有了这些偶然,才会有现在的极限集邮!</P>
<>对于第四个问题,看得出作者不是专门玩极限的,早期的极限片制作者都会在明信片背面做出标记,从这一点,就可以判断极限片的作者,当然李宏会长能在贴片上标明极限片的制作者,那么他肯定有自己的确凿的依据,做为观者,或者说做为评审员,你如果没有证据证明这个片不是这个作者所做,你就不能对此枉加评论.这一点同样是评审员对于邮集中出现的假片处理方式应该是一样的,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或者说即使有证据,评审员不会冒然指出你的片是假的,最多就是说你这件邮品存疑.</P>
<>每部邮集都有每部邮集的特点,如果千篇一律的按着规则的条条框框来做,那只会束缚自己的手脚,</P>
<>
> 以下仅与康平弟探讨:</P>
> **“看得出作者有点教条主义!” </P>
> 我好象没有看出来噢。 </P>
> 关于“国家或国家集团”:很遗憾至今未能在有关工具书上找到该词组的规范文本解释。我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今年两会上说:“中国的国际责任不是为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服务的。”从这个论点推断,国家或国家集团是一个泛指概念,可以在一个大洲,也可以跨洲。如北约、英联邦、欧佩克等,都不限定在一个大洲,但它们可以是国家集团。再如巴西、德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联合争常,尽管它们各居一个大洲,有的还是北约成员国,但在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一点上,可以是国家集团。拉丁美洲同属于拉丁语系国家,是一个文化、历史关联性十分密切的国家集群,完全可以称其为“国家集团”。既然已经承认它们在地理、历史、文化上有关联性,是国家集团,为何还硬要把墨西哥等中南美洲国家与南美洲说成是一个国家与一个洲的关系呢?这样刻意地割裂别人的愿意,再加以批评又有什么意义?《1940年以前欧洲以外的建筑遗迹》这部邮集,1999年就得了世界邮展金奖,早被人们作为经典作品而学习仿效,为什么这么些年来这么多人没有疑义,而现在参照其做法就成了错误而加以鞭挞? </P>
> 关于极限片作者的考证。40年代前拉丁美洲极限集邮者在制作极限片时,喜欢签上自己名字,有的是直接实寄。邮集作者在确认某极限片是否某人制作上,作了一定的研究并用文字予以确认,这变成了“误导”,那么明知极限片上有签名而又不说明,岂不又要被说成“邮识不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究竟如何才行?这叫极限集邮者如何做才能符合某些人的胃口?提要求提建议集邮人都欢迎,刻意挑剔并不可取,也没有必要。</P>
> 关于邮集说明文字:集邮者早已被评审员们灌输,邮集要以邮品说话,文字要少而精,也就是说邮品以外的话要少讲甚至不讲,包括本人在内的不少集邮者,即使在按专题方式编组极限邮集时,都有过这方面的经历或者教训。这部邮集是按传统方式编排的,主要展示拉丁美洲早期极限片,不是专题研究解决特定的课题。展出的邮品又是极限片,贴片上容不下写许多的文字。要把拉丁美洲这么多国家若干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邮政的发展、变革、变化等讲清楚,那怕是最简单的叙述,也得几千字。要求一部按传统方式编排的极限邮集编成若干国家的历史教课书,是无法做到的,也是没有作如此要求的先例的。</P> 其实李先生在首页的前言里,用了较长的篇幅对拉美国家作了必要的介绍,这些文字占了前言的大部分,以至使前言的文字已经超出了250字的一般要求,达到了370多字,他的目的就是想解决在贴片上缺少文字空间的矛盾,这倒不失为在两难情况下的一种明智选择。
> 关于邮集的首页:题目似乎少了“极限片”三字,但这部邮集就是在极限类中展出,省略这三字也未免不可,为了避免争议,在首页中包括“纲要”等的表述上,可以一并接受“章东”的意见和杨先生的进一步解释。但这也并不能就说这部一等奖邮集就是散落的珍珠,从而全盘否定邮展评委会的意见。</P>
> 本人为杨先生对“章东”文章内容全面深入的理解,感到无比钦佩。讨论到这里,我们几乎已经把“章东”与杨先生划了等号。但理智和常识告诉我们,这个等号千万划不得!!!正如杨先生所说,章东为何人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平等讨论问题的氛围。不管杨桂松先生因工作需要对“章东”的理解多么深刻,多么支持,极限网友对其文章观点的不认可之处,是无法从这么多人的脑子里“洗”掉的。</P>
> 如果说把“章东”与“装懂”联想起来有失偏颇,那么把这说成“泼妇骂街”、“人生攻击”等等,是否也超出了“维持秩序”的行为尺度?这些就让我们一笑了之,说完了就一风吹掉吧。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玩下去,而且要玩得快乐。</P>
>首先谢谢杨兄的指正!</P><
>从昨天晚上到今天上午,你我一直在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也许我过于迟钝,到现在才弄明白章东先生写这段文字的真正意思,实际上章东先生之所以指出国家集团这个概念,其实质是要说李宏先生邮集中关于拉丁美洲这个地理范围所写的那些文字中包括国家,包括洲,包括地区等好几个不同的等级划分,而将这些并列地一起来表述,的确从文法来讲,不尽合理,但,我在网上所查询到的关于拉丁美洲的概念,其表述也是如此,也不能完全说李宏写的就错了,如果李宏先生将这段文字改为“拉丁美洲包括墨西哥等34个国家和地区……”,这样表述的话,那么,我认为,章东先生就会即于认可!我觉得也不能完全说李宏原写的就是错误的,您说呢?</P><
>其二,我为朋友们是制作邮集,而不是编组邮集,我也不是评审员,也没有资格去指导别人怎么做,正如你所说的,我说了不算。所以,前言纲要该怎么写都是由作者自行来决定的,而且到目前为止,除了杨兄您,还有章东先生,我还没有听到第三个人提及此事,所以说,这个前言,纲要,还有标题,如何来写,如何来编排,这些都是体现作者个性的东西,规则上也没有明确地指出一定的规范,我想我们也没有必要去硬加些条条框框!</P><
>在评审规则中,对前言页是不作评分的(我没查阅过相关的文件,只是道听途说,不对的地方请杨兄指正。),所以在前言页上,可以放邮品,也可以放非邮品,这在实际的邮集邮展中都出现过,所以,如何来组织这一页,也是作者个性的体现,又何必一定要去框死呢?</P><
>而且据我所知,即使在评审员之间,如何编写前言页也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之前我听某些评审员说,前言的文字要越简单越好,可以这次我去维坊,拿我的塔集复印件给李明先生看,他却让我将后面贴片中有关塔的分类之类的文字全部放到首页去说,后面贴片中就不要再出现文字,这就让我非常茫然,感觉有点无所适从。</P><
>一部邮集如何来编组,那是作者的事,就象写文章一样,可以是散文,可以是小说,可以是诗歌,如何编,作者可以自由的发挥,而评审员的任务是,看这部邮集编组是否合理,思路是不是清晰,有没有跑题,邮集中用了多少珍贵的素材,并按照评审规则中的相关规定逐一进行评定,而对于规则中没有要求的,相信评审员也不会就此来扣分,您说是吗?</P><
>编组一部邮集,可以说都是一位作者心血的结晶,作为旁观者,也包括评审员,我们只能建设性地去提些建议,希望作者能将邮集制作得尽善尽美,而章东先生所写的那些文字,我感觉他完全就是把这部邮集一棒子打死,在维坊邮展上,李宏的集子能获得87分的高分,我相信评审员的公正地进行了评判,而章东先生你是不是觉得比评审员更……</P><
>每一部邮集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足之处,没有人能头一回编邮集就能得个世界金奖回来,都是在不断的探索,修改中,逐步提高的,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邮集中所存在的学术上的问题,我们应该相互心平气和地进行探讨,而象章东先生这样的做法,对邮集中所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抓住不放而横加指责,而且许多观点都是错误的,这样无益于邮集的提高,只会挫伤作者的积级性,您说是吗?</P><
>对于上述的几个问题,我保留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不是评审,我说了不算!嘿嘿!</P><
>当然,评审面的意见要被集邮者所普通接受,那更好,哈!</P>[em07][em07][em07]
> 时先生,我在这的第一次发言中为什么针对你,一是我们同为江苏的集邮者,江苏的集邮氛围很好,怎么说你也不该讲那段话,影响江苏人在集邮界的形象!你的话难道都是正确的吗?二是集邮虽是玩玩,但你起码得懂的如何去尊重人吧?我的话说的直点,我也知道话重了,所以在话的结尾所以已经向你说明了,请你谅解,你也不要耿耿于怀。关键的是你的那段话引来了一些对作者攻击的不和谐的音符,你的那些话该说吗?要做个好集邮者首先得做个好人。楼主的发言就很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问题让大家来讨论。大家都是来探讨问题的,有什么不同见解都可以,但尊重人是第一位的。</P>
> 请你不要在此挑起什么事端,我就是杨桂松,既不是章东也不认识章东,况且我也参与了此次邮展的专题评审,我也喜欢极限集邮,对好的展品也有兴趣,所以在空时也较为仔细的看了这部邮集,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你不要以为我对极限集邮一窍不通,你也不要认为你就是极限集邮的专家(这句话来自于你认为章东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我却支持了章东的某些观点,所以我也不懂极限集邮,也只是在装懂),我就是不懂也可以学、可以问,在这讨论对我也是个提高的机会。我是认为章东的有些观点有他的道理,有的我也是从专题集邮的角度去分析有关问题(毕竟专题集邮和极限集邮有相通之处,如计划页的问题)。我的某些观点怎么就不能与章东的有些相同?为什么就得跟你一样的观点?任何事情听听反对意见有百利而无一害!我对章东的文章理解透彻有什么不好(但我也无法做到理解透彻),看人家的文章首先对我就是个学习,我也没有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只是对他有认同的方面发表个人的看法而已,再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去分析一下,这怎么了?难道章东的观点都错了吗?如果你认为章东的观点都是错的,那说明你对如何做极限邮集的常识还很缺乏,更希望你仔细的读读这篇文章,慢慢的思考一下。如果你认为章东的观点也有正确的,那你为什么就不能去支持一下呢?为什么要把人一棍子打死?从我观点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经肯定了这部展品的,因为有几部展品的素材都能称的上是“珍珠”的?只要有珍珠何愁串不成好项链?</P>
>
>这是一部欧洲极限展品的首页,我曾经把它刊登在《极限集邮者》2006年第2期刊上,供有兴趣的朋友参看。<B>以下是引用<I>时永良</I>在2008-6-1 18:23:53的发言:</B>
<>这些就让我们一笑了之,说完了就一风吹掉吧。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玩下去,而且要玩得快乐。</P>
> 好了,在这也算是长见识和长知识了。本人的有些观点以上已经与时先生和康平老弟阐明了,我真的很希望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有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交流和探讨学术问题的平台。不管怎么样,多听听不同的声音是大有益处的!!!</P>
> 到此为止!</P>
>楼上各位的精彩论述,着实让我在邮展竞赛之外学到了许多东西,感谢你们!</P><
>本人拙作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去展览之前,曾有国家级评审员建议我放弃这种没有章节的处理方法,主要与现在国内主流不符。但我还是想借这次机会尝试一下。多种不同编组方式可以令每贴片两枚极限片的枯燥图片多样化一些。还有些其他问题,感觉上还是留待下次展览再修改,故原封未动的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参加过去年法国邮展的)交差了事。
>我觉得就第一点来说,lz在前言里面写的如杨先生所说,有点乱的感觉。</P><
>但是,像报上文章写的那样,我严重怀疑该人的自身学识,我认为这个对于学过世界地理的人来说,应该是个常识问题,这样的说法太不严谨。不要去学地质“砖家”。。。。</P>
>大家可以再看看2008年5月24日第20期《集邮报》第11版“邮展会馆”中的文章:《编成项链不是“珍珠”的唯一途径》。</P><
>声明一下,文章与我无关,要有关系的话也只是我是一个极限邮集编组者,比较关注这方面的文章而已。</P>
>鉴于许多网友看不懂外文,我把李宏翻译的该纲要中文贴在这里,供参考:</P>
>
</P>
>我忘了,一会儿也找不到那本杂志了。</P><
>这是谁的邮集了?在什么邮展上展出的?奖级如何?</P><B>以下是引用<I>nan</I>在2008-6-5 21:18:28的发言:</B>
<>我忘了,一会儿也找不到那本杂志了。</P>
<>这是谁的邮集了?在什么邮展上展出的?奖级如何?</P>
>刊登在《极限集邮者》2006年第2期刊上。
>FIP极限集邮委员会主席的邮集,在2006华盛顿世界邮展展出过,获得金奖。</P>
6HiDVShS.jpg (83.64 KB, 下载次数: 124)
一篇让我非说说不可的文章
NUkdT4Ag.jpg (81.6 KB, 下载次数: 104)
一篇让我非说说不可的文章
</P></p>
<B>以下是引用<I>chipin33</I>在2008-7-29 17:44:54的发言:</B>
今天才看到各位的讨论,各有见地。
<>但我要说的《极限集邮》这玩意终究是源起于欧洲,在中国由于起步迟,就不得不以欧洲人的观点来学习,而不能将规则或邮集编组等用中文思潮自以为是来思考。
<>
<>李会长提到《欧洲1940》邮集就是目前FIP极限主委郎戈司先生的邮集,也是承接原来希腊老太太的金牌邮集,虽然此部邮集原在前年华盛顿世展获得金牌,但在今年以色列世展又屈为88分大镀金奖,就参加不同邮展时,奖级容有变动也是正常之事。
<>
<>现将该邮集首页贴出供参考,系由以色列世展中华台北征集员林茂兴教授提供。
<>
<>
<>
</P>
>对头!</P>
| 欢迎光临 极限集邮网 (http://chinamaxicard.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