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标题: 无锡亚展反思录(1)——集邮展览到底给谁看? [打印本页]

作者: 新疆张吉昌    时间: 2011-11-26 13:16
标题: 无锡亚展反思录(1)——集邮展览到底给谁看?
本帖最后由 新疆张吉昌 于 2011-12-10 06:48 编辑

按:这是本人打算交给新疆集邮协会的一篇观展感想,借极限集邮网一角,供大家品头论足。阅读时可参阅本网另贴《无锡亚展反思录(2)(3)(4)》

    去无锡观摩第27届亚洲集邮展览早已列入我今年的集邮活动计划中,因为还有其它私事要办,为此我特地把今年的带薪休假安排在了11月。到了无锡以后,深深感到无锡真不愧是江南名城,水美、人美、景色更美。无锡新修建的国际博览中心屹立在太湖之滨,建筑气势宏大,厅内场面开阔,具有时代气息,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在这里举办,确实再好不过了。
    这次展览共展出竞赛性展品1324框,非竞赛类展品89框,文献展品39部。展览区面积达4000平方米,销售区面积16000平方米,共有国内外邮政和邮商销售摊位100个。邮展设有5个主题日,分别为邮展日、青少年日、吴文化日、颁奖日和亚洲集邮联日。主办方围绕这些主题日举办了隆重的组委会招待会及招待文艺演出、开幕式、闭幕颁奖晚会等大型活动和纪念邮票首发式、邮票钱币展销会、中国邮票设计家现场签名活动等。此外,广大邮迷还可现场购买集邮护照和世界各地特色邮票,加盖各国特色邮戳。
    展览期间,馆内还举办了中国邮票博物馆馆藏邮票设计原稿及珍邮展、万国邮政联盟邮品展,广大邮迷不但可以一睹红印花原票(横四连),费拉尔手稿(蟠龙图、跃鲤图、飞雁图各1幅),民国四珍之一的宫门倒印、还可以目睹“大一片红”、“小一片红”、庚申年邮票原图等珍邮风采。
    此去无锡观展,主要是想学习一下国外先进的集邮知识,以提高自己的集邮水平,但我却感觉到有些失落。一起去观展的同事或许从褒的方面写的很多,我就不必多言了。我只从另一面写一下离自己所期望的有差距的地方:
    一是这次邮展的全部展品按国际邮联规则全部采用英文字,给我和绝大多数不懂英文的观众来说,带来极大的困惑。许多国内和港澳台及华裔作者的高水平展品,只能说是走马观花。这些展品中所赋予给集邮者的邮识和文化知识,无法去品味,只能做“睁眼瞎”,留下深深的遗憾。从中使我感到,国际集邮展览与民众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了。我问过一个观展的本科大学毕业生,他也说看起来是很费劲的,只能选择自己熟悉的专题邮集看了。集邮展品是给观众看的,还是给评审员看的,如果只是给评审员看的,还有无必要搞展览。在中国展览,却让中国的观众当睁眼瞎,不使用当地文字,可见国际邮展规则的不断“老化”与现实集邮活动追求的“与时俱进”是有很大矛盾的。
    二是这次邮展展厅的人气较过去更为衰落。一方面是有些邮集太传统、太尖端、太专业,而且文字又都是英文,绝大部分观众看不懂。许多江南的邮友告诉我,这次亚洲邮展的人气远远不如去年在杭州举办的全国集邮展览,如果想认真的看邮展,最好去观摩两三年一度的全国邮展,展品的说明文字都是中文,看起来容易理解,便于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是人们只喜欢在专题、极限、促进等贴近大众的集邮展品前滞留,传统、邮政史、航空、邮政用品、税票类集邮展品只有中国的有少量专业者观摩,国外的此类展品几乎无人问津,受到极端的冷落。邮展区萧条的观众与商业区购买邮品火爆的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无锡亚展缺乏人气,从入场者看,更缺少青少年参与。
    三是邮展评审专家们的极端思想加大了集邮展品的过度贵族化。本届邮展对邮集的珍罕度要求丝毫不减,且在奖级上明显拔高。有一部获大金奖的专题邮集,就是以珍罕邮品多而取胜,实际其编排水平并不如其他邮集。陈为乐先生在国际专题集邮讲座中就认为这部专题邮集最多给大镀金奖。他说专题邮集主要是看对素材的合理利用,只要素材好,运用恰当,即使不很珍罕,也要比使用不当的珍罕素材效果好。我也这样认为,不否认传统类的素材是好东西,可再玩下去,它就成了贵族们手中的高档文物,它的最终去处应该是博物馆,而不是邮展。什么事都要讲个群众基础,如果今天的集邮展览没有后期的专题、极限、促进等平民化的类别做铺垫,还有谁会去看你哪个集邮展览呢?
    四是评审专家们的极端保守,压制了新兴集邮类别的成长。评审中对极限集邮和航天集邮展品继2010年印度世界邮展后又遭受了第二次打压。郑炜先生的极限集邮展品《石质建筑》在2009年洛阳世界邮展上还是大镀金奖,仅仅2年之后,居然变成了亚洲邮展的大银奖。一位国际评审员的手记这样写道:“为什么世界邮展的大镀金奖邮集在亚洲邮展却只得了大银奖。由于极限片的真伪难辨,使得其在国际邮展中渐渐被冷落,此次只有中国的三部邮集参展即是风向标,虽然有其他因素,但得不到高奖也在意料之中,即使以后此类别被排除在正式邮展之外,也不会令人感到惊讶,因为这毕竟是完全人为制作出来的邮品,和其他类别一再强调的‘自然产生和没有集邮痕迹’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对此,本人很难理解,国际邮联对这些邮集的定位就是人为性质的,为什么还要对它强调‘自然产生和没有集邮痕迹’呢?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硬要用一种标准去衡量,既然是集邮展览,又要强调“没有集邮痕迹”,不仅不可思议,也是毫无道理的。显然这是本届亚洲邮展执权者在评审中有意进行的人为打压?与世界邮展创新、发展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相信极限集邮这个新兴的产物,一定会像昔日刚刚兴起的专题集邮一样有它应有的地位。
    另外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在亚洲邮展举办的同时,中国的民间的新兴集邮类别却在破土而出,逆势成长。由江苏、上海、无锡、生肖、文献、原地、东联原地等集邮组织举办的具有中国特色和创新性的“2011•中国新兴集邮联展”也在无锡国际博览中心二层北厅推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常增书、王新中、李近朱,江苏省集邮协会副会长马佑璋,上海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吴才宏、沈丽华,国家邮展评审员赖景耀、林衡夫、李伯琴、马驎、张雄、李鸿远出席了开幕式。国家领导人黄孟复、何鲁丽、张怀西等也专程参观了“中国新兴集邮联展”。 此次联展规模为150框,生肖集邮类11部50框、原地集邮类14部55框、文献集邮(整理类)11部44框。这些展品总体反映了目前我国带有试验性的这三类展品的编组状况和大体水平。
    我和朱晓新一道于11月12日参观了新兴集邮联展,其中的文献集邮类引起我莫大的兴趣,以集邮杂志附件组成的《“集邮”杂志夹赠品》向我们展示了建国以来集邮杂志赠送给集邮者的全部纪念品和便函,可谓琳琅满目;以上海市电影制片厂集邮协会文献资料和上海市电影制片厂出版的反映集邮题材的电影“邮缘”宣传品组成的邮集《邮缘》,讲述了著名电影导演桑弧组建集邮协会和拍摄故事片“邮缘”的经过;以各种文献资料组成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邮集,通过展示一大召开前的筹备人员名单、国家领导人批示、对外宣传报道、邮政局内部文件等信息,真实地讲述了全国集邮联一大从发起、筹备到召开的全过程。这些新颖的民间集邮类别为本届亚洲邮展活动拓展了新鲜的集邮内容、增添了民族的文化色彩,给本届亚洲邮展的国内外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2011•中国新兴集邮联展”借台唱戏,与无锡亚展同步推出,对扩大我国集邮活动特色对国内外邮坛的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推动我国集邮活动的创新和发展,扩大此间整个邮展活动的社会影响,增加无锡亚展的人气,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这次邮展的举办也意味着我国省级集邮协会和民间集邮组织通力合作使我国的群众性集邮活动的普及迈出了新的一步。
    我也是一个注重传统、邮政史集邮研究的爱好者,但我认为集邮事业应是提高与普及同步,俗话说“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普及是基础、是生命,失去了基础,提高也就会自然消失。集邮展览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热爱集邮的积极性,如果专家们一眛地把集邮展品置于“金字塔”之巅,高高在上,使广大集邮者望而生畏,其生命力也将会枯竭。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集邮活动已经呈每况日下的状态,也正是这一现实的真正写照!
作者: chejingang    时间: 2011-11-26 14:19
本帖最后由 chejingang 于 2011-11-29 00:06 编辑

评审们长期把持“朝政”,垄断了“集邮竞赛评级”的优势资源,群众们又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影响他们,他们当然也是我行我素。不过“2011•中国新兴集邮联展”或许在中国的集邮领域内有一丝新鲜感,但是要能够成为气候,难啊!
作者: 金陵邮坛    时间: 2011-11-26 15:09
由于极限片的真伪难辨,使得其在国际邮展中渐渐被冷落

看看论坛的东西,极限被冷落一点不奇怪  
作者: liyufu    时间: 2011-11-26 17:12
很受启发,但很痛心!极限之路艰辛而动人。。。。。。
作者: mikeatsias    时间: 2011-11-26 21:14
自己玩自己的,自己玩好自己的,难道极限集邮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邮展?
作者: leiyu    时间: 2011-11-26 21:26
自己玩自己的,自己玩好自己的,难道极限集邮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邮展?
mikeatsias 发表于 2011-11-26 21:14

所以评审们对极限集邮者一句话“自己玩去吧”
作者: 昆明飞翼    时间: 2011-11-26 21:33
看每个人玩极限的目的和追求了,如果是以参展、获奖是最终目标的来说,这次亚展极限类的成绩的确让人感觉,在极限邮展的道路上还要面临很多波折和坎坷的,不过如果以纯玩、自娱者来说,那就不要想太多了,也不必要刻意去迎合什么,集邮嘛,也就是一种打发时间的业余爱好而已,邮展啊、成绩啊、什么的,都是浮云
作者: mzm1008    时间: 2011-11-26 21:37
3# 金陵邮坛
作者: leiyu    时间: 2011-11-26 21:43
看每个人玩极限的目的和追求了,如果是以参展、获奖是最终目标的来说,这次亚展极限类的成绩的确让人感觉,在极限邮展的道路上还要面临很多波折和坎坷的,不过如果以纯玩、自娱者来说,那就不要想太多了,也不必要刻 ...
昆明飞翼 发表于 2011-11-26 21:33

张先生说的好...
作者: 伊犁港湾    时间: 2011-11-26 22:01
3#  发表于 2011-11-26 15:09 | 只看该作者 由于极限片的真伪难辨,使得其在国际邮展中渐渐被冷落

看看论坛的东西,极限被冷落一点不奇怪   
说得好

论坛里的东西鱼目混珠价格越来越贵,这样下去会使部分爱好者望而却步的。
作者: liyufu    时间: 2011-11-26 22:02
本帖最后由 liyufu 于 2011-11-26 22:04 编辑

我基本赞同老张观点!就像参展的是国家粮票,自娱片是地方粮票!但还是国家粮票管钱,而且可以全国通用!关键时候还是国家粮票有用些吧!呵呵!其实,参展和自娱不矛盾!如果没有规则,随便那么玩都可以,因为没有遵循的原则嘛!但既然有了规则,而且是代表广大集邮者意见且被接受的规则还是要遵守!不然,老让外国佬儿说咱中国人就是不守法!不讲规则!纯属个人意见!
作者: 裴建中    时间: 2011-11-26 23:09
有道理,同意张友的观点!
作者: 咖啡牙    时间: 2011-11-27 10:30
“管他专业不专业,比快乐谁怕谁“
作者: 吴金勇    时间: 2011-11-27 14:25
中国人花了一大笔钱在中国办了一届大多数中国人看不懂的邮展。
作者: 吴洪熙    时间: 2011-11-27 17:10
中国人花了一大笔钱在中国办了一届大多数中国人看不懂的邮展。
吴金勇 发表于 2011-11-27 14:25


已是N次了
作者: 李忠    时间: 2011-11-27 17:28
神马都是浮云!看淡名利才能获得快乐!
作者: 王飙    时间: 2011-11-27 17:52
赞同忠忠的看法。花钱买奖项,不值得。
作者: 龙翔    时间: 2011-11-27 21:55
非常赞同张翼友的看法,有一部分人(包括我)玩片纯属自娱自乐,也不想参展,又何必在乎一些所谓的砖家的看法呢,别忘记了收集的初衷本来就是充实自己,丰富业余生活,让自己从中获得快乐。
作者: ngsunyu    时间: 2011-11-28 05:17
不赞同楼主的看法。您写道 “这次邮展的全部展品按国际邮联规则全部采用英文字,给我和绝大多数不懂英文的观众来说,带来极大的困惑“。 我希望这是个为不懂英文的观众的学习好机会。 联合国的官方语言是用于联合国会议的六种语言,并且用在所有正式联合国文件。 他们是: 阿拉伯文, 中文 (汉语), 英文, 法文, 俄文, 西班牙文. 在他们之中 阿拉伯文, 中文, 俄文 是难学会的语言。 虽然中国人佔全球人口比例 15.22% 但中文不論是語言及文字本身都有不同的種類。所以,非讲母语者之间交流, 英文是最普遍的第二语言,例如中国人和韩国人,中国人和法国人等之间交流最常用英文。我用电脑翻译和学写荷兰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可以和不懂英文的集邮家沟通。建议大家拍摄国际邮展的展品照片然后输入电脑翻译。 本来集邮鼓励学习外国语言。 每张外国邮票是写本国母语的。 通过学会每个国家的名字是学会多种语言的第一步。
作者: 路神    时间: 2011-11-29 00:53
评审们长期把持“朝政”,垄断了“集邮竞赛评级”的优势资源,群众们又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影响他们,他们当然也是我行我素。不过“2011•中国新兴集邮联展”或许在中国的集邮领域内有一丝新鲜感,但是要能够成为气 ...
chejingang 发表于 2011-11-26 14:19


评审员都得罪你了吗?
作者: 路神    时间: 2011-11-29 00:54
由于极限片的真伪难辨,使得其在国际邮展中渐渐被冷落

看看论坛的东西,极限被冷落一点不奇怪  
金陵邮坛 发表于 2011-11-26 15:09


这也是极限集邮的一个绊脚石。
作者: 路神    时间: 2011-11-29 00:56
中国人花了一大笔钱在中国办了一届大多数中国人看不懂的邮展。
吴金勇 发表于 2011-11-27 14:25


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办这邮展对我国集邮发展的积极作用和促进作用吗?
作者: 路神    时间: 2011-11-29 00:58
办邮展是让观众看的,是让评审员评的。
作者: 新疆张吉昌    时间: 2011-11-29 07:36
本帖最后由 新疆张吉昌 于 2011-11-29 07:45 编辑

我的感觉是:展品是“琴”,观众绝大部分是“牛”。可惜了组委会的钱。
作者: spaceship    时间: 2011-11-29 08:43
国际性高级别竞赛性集邮展览,与民间集邮活动中举办的邮展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要求与标准是不一样的,也不可能一样,也不应该一样,正如奥林匹克运动一样,奥运会与社区运动会甚至群众体育运动是不可能一样的,国际级邮展要求精品、珍品、罕品,是规则使然;如果达不到要求,又想强身,可能多参加群众体育运动,自得其乐,同样健身强体。
作者: 谷兴泉    时间: 2011-11-29 09:12
本帖最后由 谷兴泉 于 2011-11-29 09:32 编辑

全国集邮联应该深刻反思,作为泱泱大国经济国力不断增强,集邮水平不断上升的今天,应该为我国集邮事业有所作为,别老花大头钱为FIP服务,多去争取参与修改符合我国集邮有利的FIP规则,别老是听喝。。。。我国乒乓球是强项,国际乒联(外国人)总针对中国修改规则,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参与修改FIP规则呢?极限集邮走到今天,国内有内鬼是不争的事实,每次邮展极限展框前拉着评审员指指点点“这个有问题\哪个是假戳”这是阻碍中国极限集邮的主要原因,更有操持评审结果的。我在此力挺郑炜,我个人认为在当前这种情况下不要把奖级看的重,入场券比奖级主要,试想如果给郑炜5次大金奖,对邮集今后去向是受影响的,我们应该感谢评审员;评低了也体现了他们的评审水平而且还给了我们下次参加展览的机会。目前,所有国际竞赛类组织唯独FIP没有受到更规范的制约,无形中产生各种营私舞弊\乱点鸳鸯谱等事情不足为奇了,比如传统评审员评审极限邮集。。。。
作者: 钱志勇    时间: 2011-11-29 09:31
有道理,同意张友的观点!自己爱怎么玩是自己的事!
200336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1440号钱志勇
作者: 巴山    时间: 2011-11-29 09:47
自己爱怎么玩是自己的事!
说得好!!!
作者: duyongkai    时间: 2011-11-29 11:09
我的感觉是:展品是“琴”,观众绝大部分是“牛”。可惜了组委会的钱。
新疆张吉昌 发表于 2011-11-29 07:36

作者: 新疆张吉昌    时间: 2011-11-30 06:23
“自己玩自己的,自己玩好自己的”这句类似的“口头禅”已在极限集邮界流传多年,这是一种自我安慰和懦弱的表现。没有了竞争哪来的动力,没有了阵地就是坐以待毙。自己和自己玩,就会脱离大家庭的和谐,最终会感觉单调和乏味。
作者: spaceship    时间: 2011-11-30 08:31
邮展是给观众看的,邮集是给评审判的
作者: 王飙    时间: 2011-11-30 08:54

作者: mikeatsias    时间: 2011-11-30 08:59
集邮展览给谁看?爱给谁看给谁看,难道主办者还要在门外写上,xxxx不准入内参观!!?每个人看得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看法和结论肯定不同,这都是正常的事情,世界和而不同!
作者: 古月    时间: 2011-11-30 10:35
看每个人玩极限的目的和追求了,如果是以参展、获奖是最终目标的来说,这次亚展极限类的成绩的确让人感觉,在极限邮展的道路上还要面临很多波折和坎坷的,不过如果以纯玩、自娱者来说,那就不要想太多了,也不必要刻 ...
昆明飞翼 发表于 2011-11-26 21:33

在各类竞赛性邮展中,只有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才能促进中国极限集邮的健康发展。
从每个极限集邮者个体讲,无论你是参展还是自藏,要有平常心才能玩得愉快、开心。
作者: 陈进权    时间: 2011-11-30 12:15
首先敬佩张先生敢于为极限集邮说话!
现在的“游戏规则”确实如此,一些大权在握人的轻视极限集邮,但能够、愿意为极限集邮说话的人又不多。
极限集邮者要“装备”自己已无容置疑,所谓“邮识”就是各种知识的结合,学习不单是为了集邮,丰富的知识也就是一个人无价的财富。
善意的批评不等于破坏和谐,如果仅是表面的“和谐”,只是一种假象,经不起考验。没有善意、中肯的批评,也就没有改进。
作者: jiukou    时间: 2011-11-30 20:35
邮展是给观众看的,邮集是给评审判的
spaceship 发表于 2011-11-30 08:31

作者: 新疆张吉昌    时间: 2011-12-10 06:44
本帖最后由 新疆张吉昌 于 2011-12-10 06:46 编辑

12月2日的《集邮报》已刊登楼主此文,题目为《无锡亚展观后感》。
作者: 吴洪熙    时间: 2011-12-10 21:43
是3日的报纸
作者: 张福魁    时间: 2011-12-10 23:59
你要参加一种正式比赛,你要用语言来解释、说明你的东西,文字的统一是必须的,毕竟评审员也是一名普通人,只不过其在集邮上的造诣比大众高很多,但其也不可能通晓多国的语言(文字)。
想要中文成文FIP的官方语言,中国邮政主管部门不努力,我们平头百姓努力的作用是有限的
作者: 张福魁    时间: 2011-12-11 00:03
至少在目前阶段,传统、邮政史、邮政用品才是专家们相当关注的类别,普通大众,没有一定的造诣,要看懂这些集子,是要敲脑袋的。
受大众喜欢的专题、极限等新兴类别邮集,路漫漫......
作者: 新疆张吉昌    时间: 2011-12-11 17:05
是3日的报纸
吴洪熙 发表于 2011-12-10 21:43

谢谢纠正。
作者: 梦山    时间: 2011-12-11 20:35
与陈进权先生35楼的意见有同感。




欢迎光临 极限集邮网 (http://chinamaxicard.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