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标题:
5.4.邮票首发式和湖北省巡回展开幕式掠影
[打印本页]
作者:
层林尽染
时间:
2012-5-7 14:24
标题:
5.4.邮票首发式和湖北省巡回展开幕式掠影
本帖最后由 皮忠勇 于 2012-5-8 21:36 编辑
【集邮随笔5】
5.4.邮票首发式和湖北省巡回展开幕式掠影
5月4日的天气还给面子,多云有风不热。我从武汉大学南门走了12分钟到了梅园小操场的时候已经9:14了。我记得在文革前这里是武汉大学的露天电影院,我和同学们经常在这里看露天电影,2分钱一张票。以后就再也没有进来过了,四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沿途的路边、路中央有“欢迎”字样和“指示路标”的牌牌,近处还有横幅、邮票图案的彩喷,近了,听到大喇叭播放的音乐唱歌,震耳欲聋。
在小操场舞台上布置的是这次巡回邮展的展品,向外有大幅的文字显示,在舞台的左侧又搭建了一个钢结构的舞台作为演出和首发式的临时舞台,在舞台的当面一字形排开的是邮品销售的临时雨棚,水果湖邮局、硚口的少年邮局与省内部分地市州邮局的集邮公司,都在这里出售他们的特色邮品,引人注目的是琳琅满目的五彩缤纷的大而厚又装潢华丽的邮册。第一个摊位开始有邮票供应,据说有人买了10套,我到的时候,已经不单独卖邮票了,是邮票、明信片的组合一套20元,不过,各色的首日封、纪念封敞开供应。
少年邮局的小朋友很认真。我请他们帮我加盖了100多个纪念戳,看到他们帮邮友盖了10几个日戳,手就打了泡,于心不忍,就自己盖的邮政日戳,还示范,教他们盖日戳,并立竿见影地收到了效果。
临时舞台的对面有2个临时雨棚,一个是嘉宾的签到处,有纪念品的,另一个是邮票设计家签名的场所,悬挂着阎炳武、呼振源、李庆发三人的照片和介绍的牌牌。这时,就有人开始排队了,多么虔诚执着可爱的邮迷朋友啊!这里也是最有人气的地方,我看到此处的提示牌写道,只能拿今天出售的邮品签字,每人限5件。前前后后大约有200人排队,设计家也辛苦啊,每人大约要签名1000次,如此一签,又多次如此,那个签名一定是炉火纯青了。
舞台的侧面,邮品销售的临时雨棚的对面有4个雨棚搭成四方,里面是盖纪念戳的地方,共有2款纪念戳,每款有多个。一款是首发式的,一款是巡展的,盖戳的人不是很多,因为只对今天出售的邮品加盖,自己带来的邮品、明信片一律不加盖。据说,活动结束后要加盖纪念戳的还是盖了。我没有这个幸运,没有加盖成,只得在销售棚里加盖了少年邮局2011年6月1日的纪念戳和今天的少年邮局邮政日戳,并投入水果湖邮局,由他们寄发,以此来糊弄一下我各地的集邮朋友了,也只能是这样了,我写了明信片,又赶到了这里,别人不让我盖,我有什么办法,总不能去跳楼吧!反正我的心到了,问心无愧,就够了。——就这样安慰自己。
活动的全称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暨“红色邮藏 继往开来”湖北省集邮巡回展开幕式。我的印象是领导多:邮政的、政府的、机关的、集邮的。唱歌跳舞多,武汉市邮政艺术团很有些专业味道。人多,邮政组织的职工、集邮协会的会员、小学生,在操场中央整齐划一的坐着,蔚为大观;买邮品的人多;签名的人多。演出、仪式结束后,就是领导看邮展了,然后是小学生看。我等他们走后,11:00后开始撤摊了,再去看的邮展。此时看邮展的人不到5个人了。11:30与潘文立一同出去,在大门口还谈了许久。“国立武汉大学”牌坊的后面的是“文法理工农医”的篆字——记得以前的牌坊后面可不是这几个字,再说了,原先的武汉大学也没有工农医学科。
我每次看邮展,都是从评审员的角度上看邮集,看看一些好的、较好的邮集还差些什么?看看那些一般的、较差的邮集都有些什么?假如我是一个评审员,会给这部邮集多少分?有人也许会说,你太不自量,你做一部邮集看看?自己不做邮集还评论别人?如果谁这样说,就大错特错了。美食家和厨子是有区别的,美食家只会吃,只会评论菜肴的色香味,你断断不能要求美食家去下厨吧?同样,文艺评论家就不会去写小说、电影剧本,观众也不会去写电视剧本吧?难道他们不能评论小说、剧本、电视剧吗?邮集拿出来展览,就是让人看的,就是让人评论的。如果你的邮集不愿意别人评论,你就不要参加邮展。我不像有些人对一些不怎么样的邮集还要违心地说“是来学习的。”
展框下的标签只有作者姓名、(朱敏的连标签也没有,我还是询问虞立中邮友才知道的,在此谢谢了)邮集名称,没有集邮类别和框数,(多数,有的填1框,实际是多框)我便自己填了。请大家指正。《湖北集邮网》上说有85框邮集,我怎么看下来,只有84框,是我老眼昏花没有数清楚?立此存照吧!
“新中国邮政代封纸”这部邮集值得多看。首先说这部邮集的名称,“新中国邮政”的名称不合适,1949年10月以后的中国大陆称“新中国”,这是“政权”的性质,作为“代封纸”的“定语”,就失之偏颇了,同时,不能省略“邮局”二字,从邮集的内容上看,我以为用“中国邮政时期的邮局代封纸”为妥。邮集3框的大部分素材是1992年“中国邮政”时期以后的,这个时期是不会与“中华邮政”、“中国人民邮政”时期相混淆的。“时期”这个词至关重要,因为作为“传统”类邮集的研究素材的时间段很重要,不可或缺。
自大清邮政创立,邮局就专门印制了“代封纸”,对由于用户邮件封装不牢或发运、投递过程中产生的邮件破损的情况,邮局人员发现破损邮件后,就使用专用“代封纸”签条代封,并在骑缝处加盖日戳,安全地将邮件投递到用户手中。新中国建立后,20世纪50~70年代,使用的“代封纸”有两种:一种是国内邮件代封纸签条,另一种是国际邮件使用的代封纸签条。各省市区都有自己不同时期的不同印刷版式,邮集展示的新签条基本涵盖了1992年“人民邮政”时期的主要的省级的邮局代封纸,也展示了大清邮政、中华邮政时期的典型的邮局代封纸,收集的素材较全面。
这种国内函件使用的编号为邮1222的白纸绿字的代封纸签条,从建国初就开始使用,由邮政总局规定式样,各省区市邮局自行印制,故几十年来有很多版式,尤其是新疆区的邮局代封纸是全国唯一加印少数民族文字维汉双文字的代封纸,其版式种类更多,具有收集的难度,该邮集就极少涉及,且使用的素材中以作者自己收到的素材为多,且许多素材还有“制作”的“嫌疑”,同时3框的规模也暴露了邮集的“捉襟见肘”。这种签条作为“传统”素材研究的邮集不多,具有难度,复制不易,故值得继续努力。
序 邮 集 名 称 作 者 类 别 规模
1 中国(名人签字邮品) 朱敏 促进 30
2 革命青春之歌 虞立中 极限 5
3 党旗胜利辉煌 虞立中 极限 5
4 辉煌历程 王永昌 促进 5
5 列宁 刘康义 专题 5
6 一代伟人毛泽东 宋文德 极限 5
7 老武汉印象 皮忠勇 促进 5
8 走向现代化的人民海军 姚树人 促进 4
9 毛泽东与山的情缘 肖顺安 促进 3
10 追寻北京奥运火炬的足迹 杜京宜 极限 1
11 中华载人航天 万荣斌 航天 1
12 京剧 彭超 专题 1
13 超越 张晓东 专题 1
14 新中国的先驱 魏苏 专题 1
15 开国元首毛泽东 范先强 极限 1
16 辛亥记事 朱汉昌 促进 3
17 新中国邮政代封纸 查道庆 传统 3
18 历程 张晓东 专题 3
19 印象西部 杜京宜 极限 2
未命名.jpg
(67.38 KB, 下载次数: 42)
下载附件
2012-5-7 14:24 上传
作者:
皮忠勇
时间:
2012-5-8 21:36
作者:
层林尽染
时间:
2012-5-10 14:40
到底是84框还是85框?有人告诉吗?
作者:
皮忠勇
时间:
2012-5-10 22:19
还真没仔细看邮展!
作者:
层林尽染
时间:
2012-5-13 17:52
还真是个问题了。悬案了。部数不会错,就是“框”了,没有谁指正?
欢迎光临 极限集邮网 (http://chinamaxicard.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