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0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借景”的缺失是《颐和园》图稿的又一失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22 1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有消息说,《颐和园》邮票图稿有可能要调整,此前多次有票图调整的先例,估计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颐和园》图稿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除了后湖的空洞苍白,颐和园高超的借景造园技艺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图稿的又一失误。请看罗老的论述:</P>
<>   “借景”的造园技法,是我国古代造园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他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当我们转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东岸的时候,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好像都结合在一起,也成了颐和园中的景色。这种不仅园里有景而且园外也有景的“借景”手法,使园的范围更加扩大,景物也更加丰富。</P>
<>                                                   ——罗哲文·《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珍贵遗产》</P>
<>   弥补借景缺失的任务,从现有图稿看,愚以为完全可由“玉带桥”一票来完成。借用朱理明先生的贴图:</P>
2#
发表于 2007-12-22 19:48 | 只看该作者
每一项世界遗产都是一个大宝藏,一本书都写不完,何况几枚邮票?也许我们集邮者期待地太久了,有很多期望,但它毕竟只是几幅很小的画。遗憾是一定有的,但只要是艺术品就一定有遗憾。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21:06 | 只看该作者
<>进东宫门后看到的景色: </P>
<>昆明湖上:
</P>
4#
发表于 2007-12-22 21:08 | 只看该作者
<>缺憾美也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法,单单靠几枚邮票表现颐和园的瑰丽多姿无疑是困难的,但是留下些许缺憾,未尝不是一种美的表现。让我选择,我更希望这些好题材能发行8、12、16枚邮票,那多好啊!!!过去的许多优秀邮票大多都是大套票,现在的中国邮政只是想着赚钱,何尝不能把一些次要题材精简掉,加大好题材邮票的枚数,不是一样可以多赚钱,还落个皆大欢喜,盆满钵溢吗?</P><>可惜啊,没有好的设计人员,没有好的运作体制,只好靠炒作来“骗”集邮者的钱了!</P><>-----------------------------------------------</P><>张涛 (030012)</P><>山西太原市老军营小区南区35-1-13</P>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21:31 | 只看该作者
<> </P>
<>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2 21:54:10编辑过]
6#
发表于 2007-12-22 21:57 | 只看该作者
有同感,至少应该让"西山(含玉泉山及塔)"在票中出现,因为他对颐和园来说十分重要.
7#
发表于 2007-12-22 22:04 | 只看该作者
调整当然好,总觉得这套票设计的不尽人意
8#
发表于 2007-12-22 23:1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调整,希望票幅小些</P>
9#
发表于 2007-12-22 23:14 | 只看该作者
票难看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23:47 | 只看该作者
<B>以下是引用<I>cyc</I>在2007-12-22 19:48:44的发言:</B>
每一项世界遗产都是一个大宝藏,一本书都写不完,何况几枚邮票?也许我们集邮者期待地太久了,有很多期望,但它毕竟只是几幅很小的画。遗憾是一定有的,但只要是艺术品就一定有遗憾。

<>遗憾的艺术是无法弥补的,如断臂的维那斯,红楼梦后四十回等,反而是一种残缺美;
<>艺术的遗憾在创作中发生是可以弥补的,如这次图稿还能调整,就能避免人为的残缺。</P>
11#
发表于 2007-12-23 09:27 | 只看该作者
为了在我的塔集里讲述颐和园的借景,我还特别购买了这枚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3 9:27:50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29 22:44 , Processed in 0.0602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