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8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宏伟老师对《踏上红色之旅》、《京剧盔头》、《廊》、《殷周古文》几部邮集的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 22: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下是摘自王宏伟老师博客对几部邮集的点评,这些邮集也是刊登于即将发行的吕汉松编著的《全国一框极限邮集精品选》第三辑一书,在此也是对此书做一个宣传!

点评《踏上红色之旅》一框极限邮集

    邮集除了参加竞赛,获得奖牌,奠定邮集作者在集邮圈的地位这个功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宣传。作为一名中国集邮者,用邮集的形式来“图说中国红色革命圣地景点,展示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瞬间,再现人民群众重大战争场面,缅怀伟人英烈人生业绩”,既是邮集作者的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从这个意义来说,一框极限邮集《踏上红色之旅》,就是一部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邮集。

    但以一框邮集选题的要求来衡量,这部包含了从“上海——新的希望从这里升起”、“南昌——振奋人心的第一枪”、“井冈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瑞金——红色故都”、“遵义——胜利神话的开篇”、“延安——革命圣地,岁月峥嵘”、“西柏坡——最后的黑暗从这里消失”和“北京——新的历史从这里展开”八部分内容的一框邮集,其选题太大了,一框邮集根本不能容纳这样多的内容。由此造成了该部邮集在叙述的时候都是“蜻蜓点水”一样的简单化,没有必要的细节,更缺乏对专题知识和集邮知识的深入研究。建议今后可选择某一个章节为题,比如“井冈山”、“瑞金”或“遵义”来编组,这样无论是情节的展开,还是素材的运用,都有了相对宽广的“舞台”。

    作为以极限片为素材编组的一框极限邮集,其极限片的选择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极限片的载体——明信片,其年代大部分早于邮票,有的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明信片,有一定的珍罕性。邮票的品相很好,邮戳的完整性、清晰度也较高。

               此文将收录吕汉松编著的《全国一框极限邮集精品选》第三辑一书


点评《京剧盔头》一框极限邮集

     这是一部极富中国特色的邮集,翻阅一张张贴片,我们仿佛能从中听到“哇呀呀……”美妙的京腔京调京韵。由于该邮集均由中国(包括香港)素材组成,加之京剧本身与生俱来的地域性,所以这部以《京剧盔头》为名的邮集能否走出国门,能否在国际性邮展上大有作为,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这部邮集所独有的魅力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选题新颖,盔头是京剧各种人物所戴的盔帽,与戏中人物的职务、地位、性格等完美结合,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的一个缩影,也是美纶美幻的工艺装饰品。以此为邮集的题目,可谓匠心独具。其次是选题很小,符合一框邮集选题的要求,在处理上有恰如其分的空间。

    该邮集第一页标题下面的前言十分简洁,叙述明确,但下面的纲要只是一种简单的分类和罗列,如京剧中的“盔”、京剧中的“帽”、京剧中的“冠”、京剧中的“巾”等,缺乏贯穿始终的一个故事的“线”,这样的纲要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邮集作者的编组水平上。

    这部邮集的知识很丰富,特别是非常准确、完备地交代了京剧剧名、剧中人物和扮演者,让参观者从中学习到很多京剧知识。因为选题的限制,这部极限邮集所展示的素材多为近期素材,其极限片的载体——明信片除了一枚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外,其余均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在珍罕性方面失分不少。

    该邮集除了两个贴片上各有一枚横式极限片外,其余贴片均为两枚竖式极限片,这样的外观似乎单调了一点。

                此文将收录吕汉松编著的《全国一框极限邮集精品选》第三辑一书



点评《廊》一框极限邮集

    这部《廊》邮集在国内极限界是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之所以被广为称赞,是因为该邮集作者在素材的选择上突破国内极限邮集作者只选或多选国内极限片的习惯做法,在一框十六张贴片三十一枚极限片中,只选择了三分之一的中国极限片,而把三分之二的极限片留给国外。因此,这部看似表达中国建筑形式“廊”的一框极限邮集,由于有众多国外极限片的加盟而拥有了“国际范儿”。这部邮集也因此拥有了在今后的日子里,在国际性邮展上和国外一框极限邮集掰一掰手腕的潜质。

    这部邮集的前言、纲要、知识、研究乃至珍罕性都可圈可点,当然,如果邮集中展示的1906年以及上世纪三四年代的极限片再多一点,获得高奖的几率或许会更大一些,但珍罕性的提高同邮集在各方面的提高一样,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这部邮集的文字叙述详略得当,布局合理,其章节的标题和其他各种文字的大小、字体的划分明确,多而不乱。

    值得推敲的是,该邮集的标题“廊”虽然明确,但同中国专题等邮集的题目一样,缺乏变化,千人一面。反观国外的邮集的题目,无所不用其极,新颖别致,充满故事性,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吸引人通过标题而急切地想知道邮集的进展。所以,该邮集的标题可否也像形式多样的“廊”一样,给我们以“曲径通幽”的向往和“柳暗花明”的惊喜呢。

                 此文将收录吕汉松编著的《全国一框极限邮集精品选》第三辑一书



点评《殷周古文》一框极限邮集

    这是一部“明知山有老虎,偏向虎山行”、“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邮集,因为将藏在青铜器、钱币、编钟等各个角落的殷商后期(前14-11世纪)至秦始皇(前221年)后统一全国文字前的所有未定型文字(统称大篆)找出来,以极限片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编组的研究性极强的邮集同研究几千年前的古文一样,不仅难度太大,而且枯燥无味。

    但这部邮集的作者还是做了最大的努力,并在贴片上用复印放大的方式展示其研究成果,由于许多古文过于生僻,电脑字库里没有,邮集作者只好手写叙述,用心可谓良苦。其实邮集的编组本可以相对轻松一些的,如果选择以“中国的青铜时代”为题,在叙述的时候捎带叙述青铜器上的铭文,这样邮集的展示效果或许更好一些,其素材的使用或许可以更集中一些,极限片的合格程度或许更高一些。当然,兴趣是第一位的,我就喜欢这样,我的地盘我做主,任何人无权干涉。

    这部邮集相邻的贴片都是展示的用中国同一套邮票制作的极限片,素材的丰富性差了一些。其素材的年代邮票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但极限片的制作多在2000年以后,其相距的年代较远,以规则中“票片戳近可能和谐一致”的角度来衡量,要提高的空间还很大。在丰富多采的集邮世界中,有的是适合编组邮集的,有的是不适合编组邮集的,既使是一框邮集,其编组的前提也很多,故在选题时,要三思而后行。

              此文将收录吕汉松编著的《全国一框极限邮集精品选》第三辑一书
2#
发表于 2013-6-3 07:56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没有看到邮集,但一些观点讲得很精辟,很到位。
3#
发表于 2013-6-3 10:22 | 只看该作者
5月31日出版的《中国集邮报》已全文刊登,并已拜读。
4#
发表于 2013-6-3 13:37 | 只看该作者
“特别是极限片的载体——明信片,其年代大部分早于邮票,有的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明信片,有一定的珍罕性”;
“明信片除了一枚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外,其余均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在珍罕性方面失分不少”;

明信片是早期的而邮票及制作是当代的,不能增加珍罕性!
5#
发表于 2013-6-5 20:54 | 只看该作者
极限片的珍罕性,是构成极限片的三要素(票、片、戳)各自领域里珍罕度的综合,使用早期发行的或少见
(存世量少)的明信片为载体制成的极限片可增加珍罕度。
6#
发表于 2013-6-5 23:2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早期明信片不能增加极限片的珍罕性,何必追求自然片,用专印片(比邮票发行时间早一点)不是更好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28 05:50 , Processed in 0.0479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