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9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年第十期《中国集邮报》的学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2 17: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规则》最新刊登
请注意“红框”
这几天大家对制作极限明信片的“载体”产生了不同观点,看来还是有必要重新静下心来学习2009年2月10日出版发行的《中国集邮报》第十期(第六版)上的最新《规则》。
2#
发表于 2009-3-12 18:05 | 只看该作者
及时~~
应该学习啊!!1
3#
发表于 2009-3-12 19:04 | 只看该作者
要与时俱进啊
4#
发表于 2009-3-13 09: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uyongkai 于 2009-3-13 09:42 编辑

学习了,但我想问一个问题,何为“多个图案”?两个算多,三个算多,还是三个以上才算多?请教了我当年的幼稚园老师,按她的解释是“三个以上(含三个)才算多”,我不知道他的说法是不是权威,但是我们的“权威”杂志上却连续刊载这样的片,不知他们属不属于多个图案的极限片?(上图,来自《极限集邮》2006年第1期封面;中图,来自《极限集邮》2006年第1期封底左下角;下图,来自《极限集邮》2002年第5期第21页),不知徐先生对此有何解释?不知该杂志刊载他们,是为了宣传极限,还是仅提供读者欣赏?
5#
发表于 2009-3-13 12:41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贴的第二枚和第三枚算是多图明信片~~~~~
6#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8: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徐正炎 于 2009-3-13 20:35 编辑

1.目前大家所知的《FIP极限集邮评审专用规则(2006马拉加版本)》最早看到至少是2007年上半年度,因此对《规则》的理解及应用难免有个“时间”差。2008年11月12日国际集邮联合会(FIP)约瑟夫•沃尔夫主席在洛阳的“极限讲座”,使大家对《规则》的认识(制作极限片的载体)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2. 2009年第1期《集邮》杂志P.29~30页介绍“日日进财”与“年年添丁”

“天仙送子”与“财神献瑞”

二图均为“一对(41*23cm、2幅)”门神。2006年第1期《极限集邮》杂志封面“五福临门”极限片为“同一幅”年画,而非“一对(2幅)”。
7#
发表于 2009-3-13 21:43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贴的第二枚和第三枚算是多图明信片~~~~~

同意这种观点!
8#
发表于 2009-3-13 2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uyongkai 于 2009-3-14 10:14 编辑
1.目前大家所知的《FIP极限集邮评审专用规则(2006马拉加版本)》最早看到至少是2007年上半年度,因此对《规则》的理解及应用难免有个“时间”差。2008年11月12日国际集邮联合会(FIP)约瑟夫•沃尔夫主席在洛阳 ...
徐正炎 发表于 2009-3-13 18:56

       1。一对也好,一幅也罢,规则上也没说一对不行,一幅就可以或者说一幅不行,一对就可以?(换句话来说,多与少是由评审员来评定的,而不是由任何人说了算),规则上只是说多图案不行,那什么才算是“多”呢?这是个数学问题,而不是极限学的问题。先生恁什么来断定一幅不算多,一对就算多呢?说到底,还是自己给自己设置条条框框,何苦呢?
     2。说白了,五福临门不也是两个图案吗?一个左手拿字,一个右手字(如果再具体地追究下去,应该是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再追究下去,他们前面还各有一只鸡,一只母的,一只公的),这岂止是两个图案吗?中间的白线明显地将他们区分开来,其本质与漳州年画不是一样吗(只是中间白线粗细有别而已)?何必五十步笑一百步?
     3。多图案片不宜制片的问题已经在很多年前就进行过讨论了(见《极限集邮》2002年第6期(总98期)),在2005年9月巴黎的科比——易松极限集邮委员会会议上对规则进行了修改,多图案不应推荐制作极限片的说法就已经出现(有关资料查阅《极限集邮者》2006年第1期(总50期)),而《极限集邮》刊载五福临门一片是在2006年,如果该片是多图案片,为何还在规则制订后并公布后还刊载出来忽悠全国极限邮人?可见,根本不存在着什么“时间差”的问题(是否可以从一个侧面得出一个结论,民间集邮组织对这问题都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集邮》杂志刊载这片根本就没有任何问题)。估计徐先生是2007年后才加入极限行列,没有以前的资料才造成的误解。
    4。何谓多与少,还是等我们的评审员在实际评审过程中来判定吧。洛阳邮展就是检验这个多与少的最好机会之一。
9#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15: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徐正炎 于 2009-3-14 19:39 编辑


此处的“多”,我的理解就是超过(大于)1个图案的概念。当然我不是评审员,但这是我对《规则》的理解。

2006年《集邮》第1期上对《武强木板年画》“五福临门”的介绍。我理解该年画为一幅整体的画,中间没有白线,是“同一幅”图案的作品——“五福临门”。




2009年《集邮》第1期上对《漳州木板年画》2种邮票的介绍。我理解此处的“一对”为2幅图案。
10#
发表于 2009-3-14 16:10 | 只看该作者
换个角度看。门神是不是都是成对出现。去买年画时,会不会只卖给你一张,你也只贴一张。我认为如果是“必须”成对出现,这两幅画应该算一个“题材”。国外可能没有中国那麽多的民俗。这只能说是文化的差异造成和规则的“冲突”。
还有一点要说的,如果是票前自然片,千万别较真,难得呀!如果是专印片,以后专印时最好是选一付。
11#
发表于 2009-3-14 17: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uyongkai 于 2009-3-14 17:25 编辑

还是十楼的刘老师说得对,这本来就应该属于同一个“题材”嘛。
不过,我还想向徐老师请教一下:您对“多的理解就是超过(大于)1个图案”的概念产生在什么时候?若产生在2005年前,因为规则没出来,无话可说;若产生在2005年以后,说明你未认真去理解科比—易松规则;若产生在2006以后,说明你的语文水平太低了,没有理解何为“两个”、“各”、“另一”,没有形成他们是>1,还是<1的概念;因为《集邮》杂志写得清清楚楚,图案由两个童子构成,这不是已经告诉我们该片已经超过(大于)1个图案吗?那《极限集邮》还在这个时候刊载出来,其用意是忽悠极限集邮者,还是给大家欣赏?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17: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徐正炎 于 2009-3-14 18:05 编辑
换个角度看。门神是不是都是成对出现。去买年画时,会不会只卖给你一张,你也只贴一张。我认为如果是“必须”成对出现,这两幅画应该算一个“题材”。国外可能没有中国那麽多的民俗。这只能说是文化的差异造成和规则 ...
lwj 发表于 2009-3-14 16:10

年画是有“单幅”、“双幅”之分,贴至一扇门上或二扇门上。
13#
发表于 2009-3-14 17: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容乐 于 2009-3-14 17:52 编辑

我的看法 3 点:

   1   关于这个话题在其它帖子里提及的“局部与整体”关系,我觉得下图的桃花坞年画,才符合“局部与整体”,本身这是幅年画,邮票只是取其一部分。

                  

2  年画是以对而论,不过二个是独立的东西,而中国的民俗是认为2个必须在一起,分别贴在门上。但其毕竟是2个东西。
   如果那张明信片的图案拍摄的是一个大门,门上贴了这2幅年画,用这样的片制成的极限片,就符合“整体与局部”的理论了。

3  由此而引起的对规则“多个”指数量多少,又出了个新的话题,可能接下来又有人会在大报小报写这方面文章了。有位重量级集邮家曾说过:现在中国极限的文章比较多的是研究金卡怎么做极限,以及研究那些打规则擦边球的理论和片片,致使好多专家不给极限集邮地位。所以这些有争议的东西尽量不要出现在竞赛级邮展和正式场合,毕竟好片多的是,这个题材的好片也多得是,会给人感觉你是缺乏素材。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17:52 | 只看该作者

此幅作品——名为“五福临门”。注意喔,只有一个名。
15#
发表于 2009-3-14 18: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cky 于 2009-3-14 18:57 编辑

对于这个"多",我的理解是针对"单"的,也就是说只要大于"一"就可以理解为多.
另外,说句题外话,杜先生举的例子前面我也说了下自己的看法,第二第三枚是多图明信片,但是,请注意其刊登的时间,已及新规则发布的时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5 15:23 , Processed in 0.0613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