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骑牛背,吹竹笛,也是童年生活的一大快事。</P>
< > 宋人雷震有《村晚》一首曰:“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將夕阳下一个返家牧童的身影写得清丽洒脱,那“信口吹”的“无腔短笛”,那“横”卧牛背的悠然神情,活灵活现的描绘出牧童的天真烂漫,生活的趣味盎然也仿佛如在眼前。</P>
< > 曾在1979年的丹麦童话电影节上获得金质奖的中国水墨动画片《牧笛》,片尾牧童骑在水墨淋漓的老水牛背上,吹着竹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照中的水稻田埂,水光中倒映着牛和牧童的身影,最终与周围的景致融而一体,一样暗藏着“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诗句意境。片中描绘的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P>
< > 笔者收藏的一枚《牧童》极限片(见附图),同样表现了“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诗句意境。
</P>
< > 该片片图出自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2月第一次印刷的黑白明信片《刘旭沧静物摄影选辑》(尺寸11×16cm,规格48开,印数4000,全套12张。),此图片名“短笛”。邮票选用的是1958年8月25日发行的特24《气象》特种邮票中的第一枚“古气象仪”邮票。“古气象仪”邮票画面是由多题材的内容组成,主图是我国东汉时期发明家和天文学家张衡所创制的世界上最早用来观测风向的气象仪器——“相风铜乌”;“相风铜乌”左右两侧的帆船和牧童图案,象征气象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FIP》极限集邮评审专用规则实施细则3.1款提出:“如果一枚邮票同时反映多种题材,极限片可采用任一题材。”按此款细则,此枚邮票制作极限片时,三个题材都可进行单独处理,以突出其所要表达的专题信息,可以而且应该分别制作极限片。以“古气象仪”邮票右下角的次要题材“牧童”为专题信息制作的《牧童》极限片,色彩素雅,画面优美,意境深远,很好地弥补了邮票画面上“牧童”图案较小的缺憾。</P>
< > 都说“艺术是相通的”,宋词《村晚》、动画片《牧笛》以及由《气象》邮票中的“牧童”和摄影明信片《短笛》制作的极限片《牧童》,虽然它们是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同一个主题,但是它们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共同的意境,那种隐藏于山林深处的人与自然达到极端和谐的的意境,无一不是展现的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愿将灵魂汇入的境界。它们的美,是属于中国的美,也是属于世界的美。在这里,孩子纯净的心灵可以与这种美完全契合,自由地交流,而成年人沉于俗务的心,也可以由这种美擦亮,被引入一个无羁的世界。</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9 17:07:5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