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1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豫园》邮票设计师张安朴先生观赏清末民国豫园极限明信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9 2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海市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会、上海市黄浦区集邮协会共同举办的《豫园》邮票欣赏座谈会会场


《豫园》邮票设计师张安朴先生在座谈会会结束并为邮友签名后,认真观赏了清末、民国时期明信片制作的极限明信片


照片中为吴洪熙先生,左一是楼主本人。


照片中为吴天明先生,左一是楼主本人。


楼主本人与张安朴先生。
2#
发表于 2013-9-10 00: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吴洪熙 于 2013-9-10 08:21 编辑

座谈会上,张安朴先生对《豫园》邮票设计的解读对于理解邮票内涵很有帮助,如玉玲珑邮票的取景一是避免色调的单板,二是和其它三枚在色彩上保持和谐。
3#
发表于 2013-9-10 08:2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座谈会原先计划是研讨会,因为,会议室“精致有余、功能不足”(不能播放投影等),加上只能容纳30人左右,遂减少发言人数,改为“鉴赏座谈会了。
4#
发表于 2013-9-10 09:43 | 只看该作者
张先生若早点看到楼主的清\民片,湖心亭九曲桥与卷雨楼等可能不会是现在的模样了。
5#
发表于 2013-9-14 21:52 | 只看该作者
黄浦区邮协顾问顾延培讲述了园名“豫”字的由来,呼吁有关机构将豫园列为培养青少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美德的教育基地。他还讲了许多有关豫园的有趣故事;在1999年豫园建园400周年庆典活动之际,即萌生通过邮票设计家陈晓聪向有关方面建议发行《豫园》邮票的动议。
陈晓聪回忆了向邮票发行局领导转陈上海请求发行《豫园》邮票的经过,她认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需要有表现自己文化内涵和底蕴的东西。《豫园》邮票选题获准后,她又推荐张安朴参与设计,这是因为张安朴描绘世博会场馆等的大量作品体现了海派风格,而《豫园》邮票的设计要有上海特色,让人一看就有别于以往发行的园林邮票,而张安朴的图稿能脱颖而出,也正是作品让人有耳目一新的冲击力。
前曾与张安朴等合作设计《上海浦东》邮票的画家杨顺泰从欣赏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豫园》邮票的线条疏密有致,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神韵;颜色丰富、和谐。他说张安朴的钢笔水彩画是对钢笔谈彩画技法的发展,从而形成具有张安朴绘画特色的钢笔水彩画种。
张安朴对4枚邮票的构图技艺作了详细的讲解,“湖心亭和九曲桥”从高处向下看,才能充分展示九曲桥与湖心亭之间的结构关系;“大假山”是在卷雨楼上写生的,这个视角比在仰山堂上画大假山能更好表现出对象的厚度;“卷雨楼”从正面构图能展示楼的基本构造;“玉玲珑”从侧面画能丰富背景,克服正面构图的单调。
周健、小羊儿、徐汉材
选自《上海集邮》2013年第10期
6#
发表于 2013-9-16 21:52 | 只看该作者
与会有感
李德铭 / 文

穿过人流如织的小店小摊,弯入小夹弄幽静的粉墙老门(如今的豫园办公处),感觉迥然不同。扑面而来是陈从周教授的题词,铸在门厅壁上。这位造园专家,曾将苏州的明轩,复制到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30年前,我到同济大学采访他,在他宿舍里相谈甚欢。记得他自诩为“伐木人”——“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他是一辈子醉心于潇洒的劳动的。后来他特地赠我一幅小画:一串晶莹的紫葡萄——勉励我写作当如酿造美酒。在《豫园》邮票欣赏会上,黄浦区邮协顾问、老文化局长顾延培,讲起了陈从周指导豫园修复的故事,我眼前就出现了他瘦削如同堂吉诃德的形象。

豫园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地面。9月7日的新邮欣赏会,由市邮协学术委员会与黄浦区集邮协会联合举办。黄浦区是由原黄浦区与南市区、卢湾区合并而成的,邮协的强大班底,来自原南市区集邮协会,主要经营者是劳兴康先生。记得几十年前,我住在南市,区邮协在豫园举办大型集邮活动,我邀请上海市最美丽的播音小姐张培,到豫园古戏台上主持联欢会。那时候我就听说,古戏台下有古人用来扩音的大水缸。7日的会上,顾延培先生又提起古戏台大水缸的掌故,我就想到张培当年在台上的绰约风姿,她那余音绕梁的温馨之声……可惜,她因肺癌英年早逝。南市集邮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豫园》邮票又令我思念这位电台的老同事。

“豫园是上海的盆景”——邮票设计家陈晓聪在会上的点评,入木三分。高楼林立的大上海,玲珑剔透的豫园,保持了可贵的自然生态与传统的造园艺术。在全国不计其数的古典园林中,豫园排名未必居前;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个”盆景”恰恰具有特殊意义。晓聪老师的点拨,让大家认识到邮票的发行意义。

“不是钢笔淡彩,而是钢笔水彩”——画家杨顺泰的点评,当属一锤定音。因为他不仅专业内行,而且与《豫园》邮票设计者张安朴情同手足。他们常常在一起作画。17年前的《上海浦东》邮票与小型张,就是他俩和李斌合作设计的。翻阅有关《豫园》邮票的报刊报道,一概都说“钢笔淡彩”;请集邮者、写作者、文献专家们注意了,从此要改用杨顺泰的论证:钢笔水彩。

张安朴在会上的讲话,是与会者亲耳听到的最难得、最宝贵的创作体会。这比一个签名、一篇文章的价值,高出何止百倍。他讲到湖心亭的视角如何抬高,玉玲珑如何要从侧面欣赏……哦哦,怪不得现实的九曲桥边拥挤喧嚣,而邮票画面竟那么灵动秀美,原来画家把视点抬高了,把深远的意境输送到我们的心里。

联想到前一夜,我在家里,手持放大镜,琢磨我收藏的一张湖心亭明信片。片上走进茶馆的人们,身穿白色长衫,头戴圆筒帽,都像是旧上海的“白相人”(玩家)。对照施邑屏的文章,知道这张明信片属民国时期。接着查阅ebay网,看到一些湖心亭的老明信片,有的茶客脑袋后拖长辫,有的片上有龙旗,这些都属清代产品吧?每片大约以数十美元挂拍。

“以后我还要到豫园来写生”——这是张安朴最见个性的一句话。别看如今众生簇拥,“粉丝”无数,他签名签到手酸;艺术家珍视的是创作的寂寞,美的私享。他曾经买了30元的门票,进豫园悄悄写生;以后,还会来到这个古意的盆景,静静地写生。请勿打扰他。这里,有陈从周教授维护的情调,也有张培与集邮者联欢的声音。

会上有两位学术报告人。童国忠先生对豫园来龙去脉的原地考证,科学性极强!顾延培先生对豫园掌故的介绍,娓娓动听!此二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寻根派”,大家被他俩“牵着鼻子走”,在白露为霜、中秋将至之际,闻到了所谓“海派文化”的鸟语花香……
2013.9.8晨6时追记
——刊于《上海集邮》2013年第10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26 15:43 , Processed in 0.0512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