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rp29 于 2011-5-21 18:30 编辑
一、汪庄的由来
据《民国时期杭州》624页记载,汪庄原名青白山庄,又称“今蜷还琴”楼,是皖茶商汪裕泰茶庄主汪自新别业,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占地26万平米。“汪庄”三面临湖,庄内亭阁高耸,楼台古朴,假山俊秀,石笋林立。据杭州有关史料记载,汪自新不仅是茶界巨商和医界泰斗,而且善养花鸟。秋时庄内菊花争放,游人可购票游园,时人称汪庄为“私人花园”。庄内曾设菜馆,名“南屏山灶”。据《杭州文史资料》载:汪庄内有汪裕泰茶号门市部,供应龙井等名茶。“试茗室”内还陈列着各式古色古香的茶具,有宜兴陶器、景德镇瓷器,铜器、锡器、脱胎漆器、黄杨竹器、红木制茶盆等,这些都是供人观赏、品茶之用。《杭州通》又载:汪庄庄内亭台楼阁、泉石池沼,布置精巧,为当时湖上别墅最新颖者。阮毅成《三句不离本(杭)》中说:汪夫人好琴,自新特在庄内建精室数楹,曰“琴堂”,又雇琴工按其所愿制琴,名“汪琴”。自新嗜好古董,建有古董室一间,收藏古今珍贵文物,连慈禧太后使用过的梳妆台也被其收购。庄前开有两条柏油马路,一称“自新路”,有与时俱进之意;一称“坦白路”,是汪庄原名“青白山庄”的延用,表明自己心胸坦荡,做人问心无愧。
汪庄以其建筑的瑰丽别致,主人的精明强干而声名顿起,迅速成为钱塘风流胜地。名流绅士云集汪庄,看碧波千倾,览湖光倩影,闻笙歌观燕舞,品名茶赏妍木,真乃:汪庄秀色揽风流,自新豪荡业愈兴。汪庄已是当时杭州城中一颗名副其实的璀璨明珠。
二、历史变迁中的汪庄
汪庄围占西湖湖面甚多, 初建时,杭州市民讼之于官,自新许诺其百年后,将汪庄无偿捐赠给地方政府作为公用,因而得以完工。
汪裕泰茶庄始发上海,后因发展需要,自新选定杭州作为营茶新基地,在大兴土木建造汪庄后,便将在上海创办的自新医院和医校交与长子汪振时管理,将汪裕泰茶庄交与次子汪振寰打点,他本人则定居杭州,潜心营茶,论医著书,议事交友。闲暇时,种花养鸟,修身养性,好不逍遥!自新在庄内建有“汪公之墓”,说明他已有了终死于此的打算。
但世事沧桑,难随人愿。二战爆发,日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铁蹄长驱直入中华腹地。杭州的沦陷,打破了自新安享晚年的美梦,他无奈地离开了凝聚故乡情结的豪宅——“汪庄”,默默潜回上海。面对国破家亡,自新郁郁寡欢,闭门不出,终染恶疾,于1941年带着遗憾和痛心离开人世。而美丽的汪庄被日军侵占,日本鬼子竟毫不珍惜地将她当成马厩。昔日繁华终被雨打风吹去。
抗战胜利后,汪庄进驻了国民党军队,却仍作为马厩。战前,汪庄以莳菊闻名,琴堂、试茗室都极有品味。令人痛惜的是日本军、国军走后,整个汪庄已是杂草丛生、满目凄凉,连琴堂内的梁柱也断了。再往后,汪庄又一度成为中学校舍。
1949年5月,杭州解放,汪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杭部队接管,初为幼儿园,后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警卫处管理,作为接待中央领导之招待所。汪庄终于盼来了翻身的日子:浙江省人民政府对庄园进行了修葺和改造,新建了主楼、配楼和连廊等建筑共19000余平方米,重新栽种乔灌木9300余株。20世纪80年代,杭州旅游业兴起,汪庄对外开放,她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起来,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得到全方位挖掘,其声名更为远播。
三、毛主席说:汪庄,我的第二故乡
汪庄,鉴于她优越的地理环境,原有建筑的完美与高雅,毛泽东主席对她钟爱有加。据了解,毛主席在解放后曾27次下塌汪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这里由毛主席指导起草的,众多的外交活动在这里举行。难怪毛主席深情地说:汪庄,我的第二故乡。今天,你到汪庄,你一定能看到一块石头,上面刻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江总等共和国领袖或领导的名字,这块本来极其普通的石头因见证了伟人来此下榻情景而价值连城。有图片显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曾来此观光、休息。据说,尼克松第一次访华其间所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就在汪庄酝酿起草。
1979年,汪庄更名为“西子宾馆”,名称由陈云同志题写。如今,汪庄已经成为接待外宾、国家领导人、省部级以上干部的国宾馆,亦是旅游的好去处。 漫步汪庄,白云庵(漪园)、雷峰塔、乾隆钓鱼台、汪氏庄园等遗址悠然展现,苏堤、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断桥等西湖著名景观尽收眼帘。 |
-
a.jpg
(43.51 KB, 下载次数: 57)
-
b.jpg
(53.29 KB, 下载次数: 61)
-
c.jpg
(41.97 KB, 下载次数: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