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集邮家王泰来《远去的大清帝国--解读清代手绘明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4 20: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勇 于 2012-8-24 21:55 编辑

集邮家王泰来《远去的大清帝国--解读清代手绘明片》2009年12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介绍清代手绘明信片的产生背景、绘画作者、价值;描述晚清社会状况与民众生活;实证当年手绘明信片的邮路及在华外国人与侵华官兵的心态。
作者简介:
郭冬,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育部全国考委文史专业委员,教育部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文学专业委员。出版专著、发表作品300余万字。曾以长、短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与文学评论分获国内外文学奖项。
王泰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集邮学会会员。出版独著书籍10部,发表文章200余万字,任《中国集邮百科全书》编审。曾以论文获世界邮展国际学术高峰论坛一等奖;以专著分获世界邮展与全国邮展集邮文献奖;以邮集分获斯德哥尔摩世界邮展、新加坡世界邮展及全国邮展中多种奖项。
编辑推荐:
《远去的大清帝国:解读清代手绘明信片》:介绍清代手绘明信片的产生背景、绘画作者、价值;描述晚清社会状况与民众生活;实证当年手绘明信片的邮路及在华外国人与侵华官兵的心态。
国内外第一本记述清代手绘明信片的书,113枚清代画师手绘的“图录历史”。
目录:
一、如此官场
官员互拜
官员出行
是真官,还是捐官者
九品文官
恭候官员上朝
敬茶
进香之路
香炉前的年轻文官
衙署里的门役
偷欢的代价
以清廷的名义,执行死刑
二、抗击列强
开通杭州口岸
伊尔底斯纪念碑
义和团
红灯照
剿杀义和团的铁证
暴行
淫威
城墙上的滚木■石
扛大刀的清兵
三、西风东渐
端着洋枪打猎
猎人的西帽
谁家的四轮双马车
坐在敞篷马车上
时髦的人力车
撑着洋伞出门
吸着洋烟上街
女人手里有支水烟袋
骑自行车
头戴洋帽的小女生
戴墨镜的官员
京津老城有了自来水
收费的自来水
四、最后的贵族
拖着长辫的旗人
这位男子好像很开心
乘坐官轿的年轻男子
猜猜乘轿者是谁
休闲的小脚少女
读书的小脚贵妇
家丁夜巡
富态的嬷嬷
大宅里的丫鬟
五、市井人家
居住四合院
放风筝
称体重
打太极拳
哄宝宝
赏荷
风情万种的女人
回姥姥家
六、儿童天地
乘帆船哟
赏鸟
观鱼
踢踺
抖空竹
习武
封侯挂
扛旗童子
骑竹马
竹马戏
七、守在乡村
农耕
小放牛
养鳖
鱼鹰捕鱼
沿溪垂钓
垂钓归来
凿冰叉鱼
卖活鸡
卖柴哕
八、城乡边缘人
剃头挑子一头热
剃头匠的苦与乐
吹糖人
卖糖块哟
卖小吃喽
在澡堂子当差
拉冰床的
独轮车夫
乘客是尼姑
向侵略者一乞讨!
挽着敌人的臂膀
床榻上的妓女
喇嘛与和尚
九、民间风情
财神送财
话说灯节
闹花灯
送嫁妆
迎亲
孝子出殡
送亡夫
画锅献技
转碟
耍流星
交嘴鸟
高跷秧歌
打太平鼓
十、戏出儿
《翠屏山》
《四平山》
《御果园》
《打面缸》
《樊江关》之樊梨花
《樊江关》之薛金莲
《玉簪记》
《柜中缘》
《墙头马上》
十一、艺术配图
鬼谷子山中讲学
李白与《月下独酌》
骆宾王与《咏鹅》
松老图
沉香闹学
三娘教子
杨香打虎
和合二仙
飞虎将军李存孝
书摘:
插图:




这是微服出行的官员吗?
他头顶花翎,右手持缰绳,左手握马鞭;侍从位于马前,单手持万民伞开道。
如图2《官员出行》所述,彼时官员公事出行,要有与其官阶相匹配的一套执牌举旗、敲锣喝道等仪仗人员,由此显示朝廷威仪。可惜,国道衰落,到晚清时分,官衙内已是经费短缺,入不敷出,仪仗仆从竟至衣饰破旧,行列不整,无威可言了。故有人撰文讥讽:“官宪出门,前呼后拥,旗锣伞扇,挤满中途,原所以示威而观美也。然今之督抚以及州县佐杂出来,除跟仆差役外,余皆如乞丐一流。其衣则蓝缕也,其面则黄瘦也。”作者提议,如果官衙不能厚给工食以养仆从,莫如简化仪从。官员出行,“一轿、一伞、两马”即可!(《论仪从之陋》,1876年8月7日《申报》)
清官中,还真有简化仪从的。曾任山东范县县令、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夜间出巡不鸣锣开道,不打“回避”、“肃静”牌,只由一小吏手举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作前导;他有时连灯笼也不打,穿着布衣草鞋微服私访。遇到灾荒时,郑板桥带头捐出俸禄,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灾情严重时,他作主打开官仓借粮,当百姓无力归还粮食时,郑板桥干脆让人烧了债券!
大清国官场中的公认观点是:做官当有官谱、官派,不然就不是做官。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出行不带仪仗,显然不是在做官,因此被罢官乃在意料之中。郑板桥被罢后的离任也与做官出行时一样简约,他雇了三头毛驴,自己骑一头,前边领路人骑一头,剩下的一头就驮他的全部家当了。做县令长达12年,清廉高洁如此,尚简务实如此,送行百姓怎不感动!
我们无从知晓本片中官员何级官阶,哪方人氏,爱繁爱简,却知道一段档案。
晚清时分,商贾渐起,官府衰微,商贾竟至以钱买官,史称“捐官衔”。于是,民成了官,但这些“官”仍然经营商贾之业,并不真做官,不过是以穿戴官服而炫耀于人前。于是,官员官服官轿遍布街市,官帽官饰成了满城风景。
不过,捐官者只是生意上的胜出者,大抵对官制服饰制度不甚了了,所以穿戴难免僭越妄用,笑话百出。至于是不是拉出一套执牌举旗、敲锣喝道仪仗的随从,那也就随他了。
片中人是真官,还是捐官者?也许读者细察骑马人的肖像神态、侍从举手投足的招式,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20: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黄勇 于 2012-8-27 20:49 编辑

落日帝国的多元写真—— 作者:李近朱
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在清代终结,清代的百年基业定格于20世纪最初10年的落日阴影里。百年来,海内外人士关注着、窥望着这缕神秘的余晖。实际上,对“晚清”的诠释方式,虽称不上“汗牛充栋”,也可谓“卷牍盈案”。然而,一部名为《远去的大清帝国——解读清代手绘明信片》的新书,却以新的视角开掘和探究了这个末代帝国的又一片奇妙空间。
这是一部“多元写真”亦可“多元解读”的晚清众生相的邮书、史书、画书,更是一部诗一般的美文之书。
这部以清代手绘明信片为叙述对象的邮书,以难得一见的手绘图案,使平凡的明信片变成了一门独特的集藏品类。这种源于非官方的手绘明信片,一经集邮家也是本书作者之一的王泰来先生在海外流通领域发现,便成为其收集与研究的对象,最终为集邮学术界所认可,并赋予其“清代手绘明信片”的称谓,煌煌跻身于《中国集邮大辞典》之正式条目,成为有科学依据的权威性集藏品类。于是,这些明信片便有了双重内涵,一为展陈清代邮政沿革的载体,一为观览清代风情的形象窗口。这部书从明信片入手勾勒了1900-1911年晚清邮史的一段轮廓,翔实地论说了“清代手绘明信片”这个新概念,从邮政历史的角度,开拓了清代“邮程”又一脉络。在集邮领域里,这无疑是一个有学术价值的表述与论证,且构成了本书作为邮书的主体构架。
这部书的另一解读空间是通过明信片的手绘图案,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刻画了晚清时期的社会情态,通过各种视角,透看落日下的帝国颓落。书中通过“如此官场”、“抗击列强”、“最后的贵族”、“市井人家”、“守在乡村”、“城乡边缘人”、“民间风情”、“戏出儿”等11个篇章,配以113枚明信片上的手绘图,释解了这个横亘在古代与近代分野线上的特殊的社会形态。在一枚于1902年12月自上海寄至德国德累斯顿的手绘片上,一位踌躇满志的清代小官吏,在缭绕的轻烟中幻想着自己的锦绣前程,浑然不知帝国大厦已临近颓倒,大有“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意蕴;而作为书信所写的潦草外文,竟有“上海军团”、“参谋”、“命令”等字眼,昭示了列强鱼肉大清的状况,又恰恰烘衬出晚清国势的险峻。这一险一幻,生动勾勒出王朝落日前的政治败落和官场情景。小小明信片及其连带的手绘图画,构成一份别样的历史写真。这些图片和文字,以一个独特的视角诠释了这一历史转折点,犹若翻开一册图文并茂的历史书一般。
明信片中的“方寸”绘画有着特殊的风韵。无论何种内容,画作皆有传统中国画的典雅与简约,以及民间艺术造型的拙朴、夸张的生动和色彩的丰富。翻开“鱼鹰捕鱼”一图,清新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流畅、凝炼的线条动感十足,色彩的淡淡点染又透出山水画般清远的雅境;而在形象的布局上,人物的曲与直、竿的横与竖、船的前与后、鱼鹰的点衬和“留白”的意韵,称得上是一幅倾心创作的绘画精品。这113幅手绘图画无疑是晚清造型艺术的浓缩,留存百年、存世稀少的“无名氏”手绘原作,则又显示了藏品的珍罕与复制印刷品的珍奇。
这部书传递出关于历史的、邮识的、绘画的丰富信息。而负载这些信息的文字本身,则以诗化的文辞给人以特殊的美感。阅读本书犹如阅读一本优美的散文集。作家郭冬的精彩文笔令这部邮书粲然生辉。这又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集邮文字亦应讲究“美文”效应,平淡乏彩的邮文是不完美的。应以本书为例力倡邮文读来要有赏邮观画一样的美感享受。
《远去的大清帝国——解读清代手绘明信片》一书以多视角撰著而成,让读者有着广阔的解读空间。这是邮书写作的又一种方式。愿邮书的写作有着更多更新的创意,以拓宽集邮文献的发展之路

20100727074929954.jpg (155.27 KB, 下载次数: 14)

2010072707492995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29 21:49 , Processed in 0.0513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