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71|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疑似不符史实的“黄埔军校90周年”邮票油画原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30 0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yzheng 于 2014-5-31 10:37 编辑


第一次看到这枚邮票采用的阅兵油画原图的时候,就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却说不出具体是哪里不对。
晚上在清清集邮网看了对岸邮友对这票图的质疑,才知道怪在那里:阅兵士兵的持枪姿势不对。
国民革命军阅兵的传统,包括现在对岸黄埔军校阅兵的传统,是:肩枪,刺刀朝天,正步通过阅兵台。
油画却画成刺刀向前!

真实的历史图像如下(全部来自百度)


下图:国民革命军在广州北伐誓师阅兵


下图:对岸黄埔军校毕业阅兵
2#
发表于 2014-5-30 00: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s8882002 于 2014-5-30 00:22 编辑

无语!现在的邮票设计师发挥的也太过头了吧!
在七十周年黄埔大门的基础上加上“阅兵式”,可谓创意一般呀!杯具!
3#
发表于 2014-5-30 00:18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呀。
4#
发表于 2014-5-30 00:47 | 只看该作者
坐等“错邮”出世!
5#
发表于 2014-5-30 06:16 | 只看该作者
找历史照片,修饰一下,完全是可以的好题材,[大师们]不要乱来,留下话柄,后人看了要骂人的!
6#
发表于 2014-5-30 07:42 | 只看该作者
5# 巴山


大师?他们在乎邮政利益,不在乎设计效果!完全是一群驴,难怪不敢发行阿凡提邮票,怕看见自己,心虚!!
7#
发表于 2014-5-30 08:0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一下。
8#
发表于 2014-5-30 08:58 | 只看该作者
有几句话与楼主讨论:
    首先楼主指出的肩枪错误,恐怕是楼主自己认识的误区.
     根据校阅程序,步兵方阵起始时是肩枪齐步行进,至校阅台根据指挥员的口令进行出枪劈刺(如票图动用),楼主误以为是解放军动作,解放军步兵方阵受阅与票图有明显的区别,无论是步幅还是动作差别都比较大.
     关于此票可能是考虑政治的因素比较多,票完全是一枚PS合成的败笔,感觉大陆这边似乎仅承认黄埔1924至1927年这段,1927至1949在南京,1949以后在台湾,这是历史的现实.而官方很少提及1927年以后的历史.
     史实记载:黄埔军校全称是陆军军官学校,初创地在广东黄埔,1927年后迁至江苏南京(黄埔路)即今天南京军区驻地,南京失陷后随中央政府西迁,日军投降后回到南京,然后又随国民政府迁至台湾.
     黄埔是抗日的主力,是指抗日前至抗日全过程,陆军军官学校培养的军事人才抗日,而不仅仅简单地认识是1927年以前仅仅那么几届培养出来的人才.
    一枚政治因素考虑较多的难题票,设计者也是很难处理的,呵呵!
9#
发表于 2014-5-30 10: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lzhangxin 于 2014-5-30 11:55 编辑

8# 金陵邮人
票图迟迟不见出笼,恐怕就是考虑政治因素,原作虽然好,也要服从政治需要,为政治让路.
10#
发表于 2014-5-30 10:09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楼上的观点,大家还是不要急于下结论。这枚邮票是纪念黄埔成立,当然是要表现它初创的面貌。
首先,老照片展示的是齐步行进时的姿态。黄埔第一期学生通过检阅台时正步行进的姿态如何?现在谁也没看到过。当时黄埔有大量苏联教官,中国教官大多脱胎于保定军校,学的德国操典。到底黄埔一期的阅兵学的德国,还是苏联?如果学苏联,阅兵式就是齐步行进时肩枪,正步时挺枪。
至于现在的黄埔阅兵式不足为训。蒋校长在1928年统一了步兵操典,强调全部改用德式操典,也就是现在的样子。不能用这个去反推黄埔一期如何。
我这里不是说邮票一定对,或一定错,而是希望研究要严谨。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这枚邮票的持枪姿势(我认为有疑问的仅是持枪姿势)“不符史实”。
11#
发表于 2014-5-30 16:1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2#
发表于 2014-5-30 18:03 | 只看该作者
《1924·黄埔军校》创作难点谈
2012-11-04 13:28:01
正在创作《1924·黄埔军校》
  难点一:这幅画创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画幅前景的下半部从左至右全都是脚——无遮无挡的几十个人的脚和马的脚。好几位专家和好朋友都曾劝我,改构图,把膝盖以下的画面裁掉。但我想,阅兵的场面,不画脚怎么行?踏地有声的步伐是这幅画的重要视觉元素。而且士兵的绑腿是很有绘画性的道具,是油画出笔触的地方,于是我下大力气推敲和设计这些脚与背景、与地面的关系,减弱阳光下地面受光部与投影的反差,强化了飞扬的尘土,烘托了操场的气氛,使这一排排的脚的虚实关系、色彩关系恰到好处,使之符合整体的空间感及节奏感的要求。

  难点二:受阅部队的士兵形象全部是同一朝向的正侧面,所有眼睛又都在帽舌的投影里,我能够刻画的就只有鼻子、嘴巴和下巴这几个部位。其实年轻的小伙子门都戴上大沿帽时,形象就已雷同的六成!收集各种不同脸型的正侧面形象成为我的重要课题。1924年入学的黄埔一期、二期学员时来自五湖四海的进步青年,有学生、工人和农民运动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投奔革命策源地广州,肩负起救国救民的使命。因而画面上不单要表现出他们的各具个性的五官结构,还要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刻画他们在接受中山先生检阅时的威武和庄严的神态。

  我参考的模特儿素材,主要来自黄埔青少年军训基地的教官们,还有军队、武警的战士和工地的民工。我选择到多种合符需要的生动、具体的造型。这些青年人对我也极热情支援,为我穿上服装在烈日下摆动作。

  有朋友问:为什么把这些兵画得高矮错落,队列动作不那么整齐划一?我的理由有三:一是学员从入学到毕业仅有六个月的时间,要掌握大量的军事理论知识和进行实战课目训练,不可能象现在的天安门阅兵那样去搞队列操练;二是当时国共两党的教员和学员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时有矛盾与摩擦发生,步调并非完全一致;三是在绘画上也需要一些构成上的变化。这样处理比较自然,比较贴近历史。

  难点三:需入画的历史人物,十多位是有真名实姓的。我找到了很多幅历史照片,有些照片还是非常精彩,但对照我的构图,却几乎没有一张能直接用上去的。照片的角度、用光、表情,或者年龄不符合画面特定的要求。这样,就需再下功夫去寻找和选择图片,或者修改原草图中对人物位置、动态的设计。最重要的手段是:“吃透”这些历史人物,依据历史照片用油画技巧进行再创造。这个“吃透”,包括对人物的生平、性格、习惯和常见眼神的了解,直到对头部结构及形态的了解和研究。也就是说,在画内画外都须做足功课才能画得象。例如,一般人印象中的蒋介石是“光头”“留须”,但1924年的照片中不是这个特征。我依据蒋在黄埔军校的照片,并参考了他的各个年龄段的留影来塑造他年轻时的形象。不靠“光头”和“胡须”。重点刻画五官结构和神态的特征。

  塑造这些人物的过程中,历史博物馆的朋友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并在画布前当我的参谋。后来,画中的造型也得到了他们的首肯。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2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yzheng 于 2014-5-30 21:46 编辑

我很希望是我认识的误区,毕竟这是一枚自己所喜欢、很期待的军事题材邮票。
但今晚专门在网上搜索了一番,找到了一些视频资料。如下:

凤凰视频-发现中国 黄埔军校(一)到黄埔去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h ... -bccd5a837ae1.shtml
27:20开始(历史视频)
以下为视频截图



56.com视频在线观看 -周恩来与黄埔军校
http://www.56.com/u89/v_MTA5MjYzNjA2.html
01:25开始(历史视频)
以下为视频截图



黄埔军人-在线观看-PPS爱频道
http://v.pps.tv/play_30076U.html
09:00开始(大陆电影视频)
以下为视频截图



用QQ截的图,不是很清晰,但视频里可以清晰看到,是肩枪的。
一个刺刀向前的动作都没看到!
14#
发表于 2014-5-31 09:19 | 只看该作者
尊重 历史,自然 为好。 尽在不言中。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1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yzheng 于 2014-5-31 11:37 编辑

本帖仅仅是自己作为一名军事与集邮爱好者,从邮票的设计好坏与用心否的角度,对邮票所采用油画 原稿 中阅兵士兵的 持枪姿势 进行探讨。
不涉及邮票题材或军校历史什么的,无关其他,请跟帖者勿对邮票设计外其他方面过度解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4-6-3 14:54 , Processed in 0.0557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