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邮票极限片
评弹与昆曲、苏州园林被誉为苏州的“文化三绝”。评弹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系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起源于苏州,约有四百年历史,被誉为江南奇葩。2011年7月8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曲艺》特种邮票一套,共4枚,其中第三枚是《评弹》,票图表现的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女评弹演员,穿着绿色素花旗袍,怀中抱着琵琶,边弹边唱,是苏州评弹表演时的典型场景。
《评弹》极限片的选戳
苏州评弹,是苏州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从清代至今,苏州城的各个角落都遍布着大大小小的书场和茶馆店,这些店场的主角就是评弹,时到如今,如果你穿行在苏州水巷中,从临河人家窗户传出的依然是叮咚的评弹声,可以说每一个地道的苏州人,都是在抑扬顿挫、宛转深情的评弹声中“泡”大的。苏州这方软水温土造就了评弹的生生不息,所以,笔者认为苏州城内的每一个邮局都可以作为《评弹》邮票的原地邮局。
如果说要研究更精确的相关地,那么光裕社和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是非常好的选择。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光裕社,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原名“光裕公所”,取“光前裕后”之寓意,是评弹界成立最早,参加演员最多,存在时间最长,对评弹艺术发展作用最大的行会组织。
光裕社几经修缮,至今还保留着清代光绪年间的门楼、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的纪念石幢和展示评弹历史的碑廊。过去,苏州评弹的中心舞台在苏州城内,非光裕社出身的艺人是不被允许到苏州城里的任何一家书场去说书的,纵观苏州评弹的发展状况,可以说苏州评弹在前清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光裕社称霸书坛,时值今日,依然门庭若市。
光裕社位于苏州市平江区宫巷第一天门8号(所在地邮局:察院场邮政支局,邮政编码215005)。
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建成于2004年6月28日,位于苏州市平江区中张家巷3号(所在地邮局:察院场邮政支局,邮政编码:215005),馆内藏有评弹各类珍贵历史资料1万余件,各种评弹孤本、脚本几百部。这些价值连城的珍贵资料,经过了岁月的风尘,特别是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苦雨凄风依然保存完好。值得一提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的夫人于若木女士捐赠了陈云生前珍藏的评弹音像资料560多盘,为评弹博物馆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还可选择苏州评弹学校和苏州评弹团的所在地邮局。苏州评弹学校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所在地邮局:苏州工业园区斜塘邮政支局,邮政编码:215123),该校1962年由名誉校长陈云同志建议创办,是全国唯一培养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摇篮”,现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称号。苏州评弹团位于苏州宫巷第一天门的“光裕会所”旧址(所在地邮局:察院场邮政支局,邮政编码:215005),成立于1951年,几十年来苏州评弹团造就了一批有艺术代表性的评弹名家和著名演员,逐渐形成了深受观众欢迎的老中青三代名家、响挡,在全国以及省内外的各项重大艺术比赛活动中频频获奖,苏州评弹团为评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苏州邮政局为配合《中国曲艺》特种邮票的首发,刻制了一系列相关邮戳。其中可用于制作《评弹》邮票极限片的纪念戳有4个,分别是:“《中国曲艺》特种邮票首发纪念——评弹”(图1),戳图与票图一致;“《中国曲艺》特种邮票首发纪念”(图2),图案为首发式举办地拙政园远香堂;“《中国曲艺》特种邮票首发纪念——光裕社”(图3),图案为苏州光裕社旧址;“《中国曲艺》特种邮票首发纪念——评弹博物馆”(图4),图案为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同时启用2个临时日戳,分别是“光裕社”(图5)和“评弹博物馆”(图6)。苏州市少年邮局启用2个连体戳,图案分别是“评弹大书”(图7)、“评弹小书(图8)”。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评弹主题明信片制作的极限片
能制作《评弹》邮票极限片的明信片版本较为少见,目前发掘出的最早版本是选自2000年9月28日年发行的中国邮政明信片集《新时期中国艺术家》,其中第一分册中就有一枚“著名苏州评弹艺术家杨乃珍”可制片。整套《新时期中国艺术家》明信片集为册式片,用当年发行的《梅花》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加印,共五册,编委会主任是现任的江苏省邮政公司总经理顾汶。“著名苏州评弹艺术家杨乃珍”明信片主图表现的是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杨乃珍,她身穿旗袍,怀抱琵琶在弹唱评弹。杨乃珍的坐姿、神态、琵琶,特别左手弹奏琵琶的手形与票图几乎一致。该片还印有杨乃珍的脸部特写小图,制片时可用邮票盖住(图9,销评弹博物馆临时日戳) 。
2002年8月由苏州市人民政府观前地区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编辑、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锦绣观前》(封壳有格式,共8枚)中有一枚“品芳茶社”,片图为当年在苏州玄妙观西脚门新开张的“品芳茶社”,一男一女正在弹唱评弹,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幽雅的厅堂内观众一边品茶一边用心欣赏。该片表现的评弹场景虽比较生动,但因拍摄的是茶馆,人物较多,略显零乱,且片图上的女演员很小,制成的极限片效果一般(图10,销评弹博物馆临时日戳) 。
2009年由“猫的天空之城”印制、概念书店出品的《七里山塘街•评弹》(编号:165,印量2000枚)表现的也是弹唱评弹的场景(图11,销评弹博物馆首发纪念戳),明信片上的人物坐姿同样相似于票图,并印有描写评弹的语句“珠盘声声,世间如风雨,且听一曲风雨调”等。该片印有2个画面,装饰文字也较多,制成极限片效果不佳,因《评弹》邮票可制极限片的票前片源极少,也就将就制片了,实在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同样情况的还有2010年周文雍绘画工作室出品的《姑苏风情》明信片中有一枚“评弹艺人”(图12,销光裕社临时日戳),是画家周文雍先生的水彩画作品,表现的是苏州地区说唱评弹的戏场,由于是绘画美术作品,所以制片效果同样不佳。
苏州极限集邮研究会在邮票发行前印制了一枚《苏州评弹》明信片(图13,销光裕社临时日戳),片图表现的是一位皮肤白腻、模样俊俏的苏州姑娘,身穿花绸旗袍,抱着琵琶正在弹唱评弹,具有浓厚的江南风味。此外,神州教师集邮联谊会等民间集邮组织也印制了明信片,弥补自然片稀缺的遗憾(图14,销苏州市少年邮局“评弹大书”连体戳)。
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苏州拙政园举办的邮票首发式上,苏州邮政局特制了一本精美的邮票明信片珍藏册《江南奇葩•苏州评弹》,内含世界遗产标志专用邮资图加印的评弹明信片34枚,其中片图是女演员怀抱琵琶表演的有18枚(如图15),但因表面镀膜,装裱豪华,邮戳无法盖上,只能放弃制作。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艺术品主题明信片制作的极限片
除了用评弹为主题的明信片制片外,有些艺术品明信片的片图上也有表现评弹的内容,如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琵琶有情》,亦可制作极限片。
那《琵琶有情》中手持琵琶的妇女是在弹唱评弹吗?带着问题,笔者拜访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资深社长、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钱锦华先生。钱社长介绍,我们所见的明信片和邮票上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琵琶有情》只是整张年画的一部分,原作品上印有文字,内容描写的就是弹唱评弹,而且《琵琶有情》最初创作于清初,那时在苏州地区已经盛行听评弹,所以可以确认《琵琶有情》中女子手抱琵琶吟唱的就是评弹。
1996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江苏木版画•传统民间画》(全套12枚)中有一枚“琵琶有情”可以制片(图16,销苏州察院场邮政支局首日日戳),这是目前发掘出的最早的“琵琶有情”明信片。
2003年年末,用甲申猴年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加印的《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全套12枚),其中一枚“琵琶有情”可以制片(图17,销苏州市少年邮局“评弹小书”连体戳)。
2009年,中国邮政用世界遗产标志专用邮资图加印的《桃花坞木板年画》明信片(全套4枚),其中有一枚“琵琶有情” 可以制片(图18,销同图苏州首发纪念戳);2010年概念书店出品的《桃花坞木板年画》明信片(全套10枚,编号:72)中也有一枚可制(图19,销光裕社首发纪念戳)。
除此之外,2004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特种邮票发行时的各类专印片,留到现在制作《评弹》极限片,也就成了很好的票前片了(图20,桑植邮政局版,销光裕社临时日戳)。
还有些细心的邮友,利用《评弹》票图上出现的琵琶制作琵琶极限片,按《FIP极限集邮展品评审指导要点》也是可以的。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