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3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是杭州拱宸桥还是苏州光福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30 21: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易先南 于 2009-12-30 21:14 编辑



8.jpg (31.88 KB, 下载次数: 33)

8.jpg
2#
发表于 2009-12-30 21:53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认为《极限集邮者》封面上的那座不是拱宸桥。
3#
发表于 2009-12-30 21: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娱片汤 于 2009-12-30 21:55 编辑

所贴3张片,图一是光福桥,图二、三是拱宸桥。会刊封面我认为是光福桥。
4#
发表于 2009-12-31 1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时永良 于 2009-12-31 16:23 编辑

1、会刊封面是楼主贴的第三张片图,是拱宸桥的可能性很大。
2、光福桥(即第一图)是跨在该镇外湖面上的一座桥,附近有山,水面有宽有窄,两端没有任何民居住房,桥栏是实砌的,且在两侧略小的桥孔处有一下陷的弧度。而拱宸桥处在闹市区的河道上,两边有民居,桥栏为空心,且成均匀斜坡。两者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
3、会刊封面肯定不是光福桥。

为更加清晰地区别两桥,现将车迷(朱理明)先生上传的光福桥片(即片名误为杭州桥的),以及本人书中收集的光福桥片再次转录于下:

20071025125929379.jpg (41.11 KB, 下载次数: 54)

20071025125929379.jpg

20071025125956521.jpg (99.79 KB, 下载次数: 54)

20071025125956521.jpg
5#
发表于 2009-12-31 18:2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2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易先南 于 2009-12-31 21:44 编辑

4# 时永良

会刊封面不是1楼贴的第三张片图,如不是光福桥,个人认为也不是拱宸桥。理由如下:
1。笔者所见到的所有民清时片名为拱宸桥的片桥栏都是空心的,而封面上的片桥栏是实心的,且桥栏的式样几乎和光福桥一样。
2。拱宸桥所处的运河较宽,桥比较长,所以桥弓的弧度较平,而封面上的片因河面窄,桥的弧度明显大于拱宸桥。
请会刊编辑发一张封面上的片的大图以便对比。谢谢!
7#
发表于 2010-1-1 00:0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易先生看得比较仔细,因为会刊封面较小,我真看不清桥栏细部,最好请该片的制作者上传 一下该片大图.
8#
发表于 2010-1-1 12:5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 15:57 | 只看该作者
拱宸桥有石质桥栏。镂空桥栏我想可能是安全考虑所设。从片上看,它有一人高。
hwf 发表于 2010-1-1 12:57

是的,有很低的石栏。
10#
发表于 2010-2-8 22:4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光福桥,实际是苏州光福镇上的一座桥,正式的名称是“虎山桥”,最近我查到了一份资料,转录如下,供有兴趣的邮友备查:
虎山桥位于苏州光福镇西北,跨虎山、龟山之嘴,连接光福东崦湖与西崦湖(亦称上崦湖、下崦湖)之间。宋嘉泰年间建,元泰定三年改为三孔,明申文定公时行重建,清代后也有修建。此桥与光福塔与周围群山构成一幅绝妙的湖山佳景,明人徐枋赞曰:“虎山桥在二堰间,其地四面皆山,回环二十余里,峦翠浮空,波光极目,一石梁跨之若长虹夭矫,横亘碧落而梵宇临于山巅,浮图矗于云际,每一登眺,不知此身之在尘世矣。”可惜此桥约于上世纪中叶毁塌。
11#
发表于 2010-2-9 21: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吴洪熙 于 2010-2-9 21:34 编辑

拱宸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桥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边孔净跨11.9米,中孔15.8米,拱券石厚30厘米,为拱跨的1/52.7和1/39.7中墩厚约1m,合大孔的1/15.8;眉石厚20厘米。采用木桩基础结构,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
  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该桥全长92米,为三孔薄墩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同时也是拱宸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据《古今图书集成·杭州桥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载,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此桥在清代几经毁坏重建。顺治八年(1651年)桥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筑,云林寺的慧辂竭力捐募款项相助。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捐俸重修,把桥加厚2尺,加宽2尺,并作《重建拱宸桥记》。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军及“常捷军”向杭城的太平军猛攻,由于拱宸桥桥心设有太平军堡垒,经战火洗劫,桥再次频于倒塌。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十九世纪末杭州开埠后,日本人在拱宸桥桥面中间铺筑2.7米宽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车和人力车。解放后,杭州市人民政府规定禁止通行机动车。
  拱宸桥目前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近百年风、雨水的侵蚀,砌体表面风化严重,桥面石阶和石栏板也有局部破损,鉴于该桥为文物,日常养护也仅局限于清理桥梁杂草上,并加强巡查,发现病害及时上报。该桥所属的运河段为V级航道,过往船只较多,再加上拱宸桥方孔只允许单向通航。主墩上被过往船只碰撞较为明显。2005年9月26日,一辆货船在通过拱宸桥时,撞到中洞的拱圈,拱圈石料被撞损。2005年11月23日,在前一次该桥被撞损拱圈未修复的情况下,相同位置再次遭受撞击。拱宸桥
  拱宸桥在杭州拱墅区北部,以桥得名。拱宸桥横跨运河,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石结构三孔桥。杭州市地名办的工作人员说,相传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当时的举人祝华封,募集资金造桥。清朝顺治八年,桥坍塌。在康熙五十三年,由布政使段志熙倡导并率先捐款,林云寺的慧辂和尚竭力捐募款项相助,历时四年,建成现在的这座拱宸桥。1895年,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杭州列为通商口岸。1896年在此地建立洋关,抗战胜利后,洋关废除。现在的拱宸桥,名字已演变为方向性区片名。
  它对于杭州的意义却不一般。很久以前,返乡的杭州人在看到这座古桥后,总会不由自主地坦然和兴奋起来。这座桥,便是古运河杭州终点的标志了。远走他乡的游子见到故乡熟悉的小桥迎面而来时,总是会生出许多的欣慰和感慨。
  如今,古桥在几经修整后依然是行人往往来来。走上高陡的桥面,望运河长去,拱宸桥就如同一个维系点,它将整条腾龙系于杭州这片土地,里面是家、是根,外面则是一片闯荡的世界。
  现拱宸桥边有扇,刀,伞博物馆与运河博物馆。为人们了解运河文化提供了便捷。






上图为易先南先生曾发表的藏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27 18:42 , Processed in 0.0633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