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直门为北京内城西墙之北门,正值元大都西墙“和义门”之位置。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燕王曾重修利用。永乐十七年(1419年)重修后改名为西直门。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重修时,增建瓮城、箭楼、闸楼,将和义门瓮城城台包砌于西直门箭楼城台之内。以后明万历,清乾隆、光绪等朝均有修缮,但形制未加改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曾经对西直门进行较大维修。
西直门瓮城为东西略短、南北略长的方形平面,直角转折,在北京内外城门中,仅东直门与之相同,其余诸城门瓮城均为外侧抹角转折的圆弧形平面。瓮城南侧设闸门,上建闸楼。
西直门城楼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周回廊、重檐歇山顶。箭楼面宽七间、进深三间、后出抱厦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层砖砌82孔箭窗,造型雄伟壮观。
1924年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喜龙仁所著《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对西直门的建筑艺术和内涵给予了高度赞扬:“无论从哪个方向观看,西直门都显得气象非凡。沿通往城门的宽阔街道接近城门时,远远就可看到耸立于一片样式相同的低矮建筑之上巍峨的门楼。
……从城外接近此门时,但见方形瓮城和城楼,在四周赤裸的地面上拔地而起,颇具城堡气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门楼与略低于它的箭楼,配合得十分协调,两楼线条笔直,轮廓鲜明,造型雄劲有力,侧映在城下池塘中(指护城河),更增强了气势磅礴的效果……瓮城很大,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 |
-
a.jpg
(64.93 KB, 下载次数: 21)
-
b.jpg
(55.39 KB, 下载次数: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