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傑克船長 于 2014-3-1 20:58 编辑
臺灣特有保育鳥-藍腹鷴
英文名 Swinhoe’s Blue Pheasant
學 名 Lophura swinhoii
俗 名 山雞 華雞 雉雞 鳥尾雉
臺灣特有種
華雞,清乾隆年間董天工撰臺灣海見聞錄(公元1753年)曰:「華雞,較錦雞微大,冠與面俱赤,脛足亦然,尾黑白相間,長一、二尺,毛羽五色陸離。土人繩圈繫餌於深山生致之,然性難馴,豢養不易。」華雞,為華美的雉雞而名。土名訛為哇雞,俗呼山雞 。
英國著名的鳥類製圖家古德(John Gould)在倫敦動物學協會會報Proceding Zoology Society, London1862年發表的文章,為有關華雞在學界之最初報告,文章中提到:「這是一種非常漂亮、值得注意的最新奇鳥種,我很幸運能夠描述牠,在體型上牠似乎小於銀雉Gennaeus nycthemera,但外形酷像白鷴的紅色肉垂,尾羽形狀也類似;牠的腳背下方有鱗狀的硬片,愈上方的腳面則呈現紅白的顏色。牠們的深藍羽冠也極近似。依我來看,牠是雉屬(Euplocamus)的成員,在這個家族裡,我隨即將牠與火背雉聯在一起。(註:火背雉Fireback,分布於蘇門答臘、加里曼丹。) 在許多前往東方探險的旅行家中,他們的許多發現豐富了鳥類學;這些人的貢獻中,史溫侯(Swinhoe)無疑是排名最前面的幾位。我也僅以發現牠的史溫侯先生為名:Lophura swinhoii,我個人覺得,只有這樣的恭維才足以表達對這位紳士的尊敬。」
1863年英人史溫侯(Swinhoe)在英國“朱鷺Ibis”學報所發表的“福爾摩莎鳥學”一文,其中一則史溫侯在淡水(1862年)採集華雞情形提到:「我僱請的獵人通知我,捕獲一隻藍腹鷴,這是我看到的第二隻。(註:史溫侯當時在淡水,第一次發現的地點很可能也在此。)當地的漢人叫牠Wa-kee,牠常在內地的山上出沒,是典型的森林鳥類,活動於山區邊緣,但很少降到漢人居住的低矮山區;清晨與黃昏時,雄雉習慣站在空曠的樹枝上或原住民的小屋頂,展示自己,旁若無人的喧叫;牠昂首闊步,豎起羽毛,有若雄雞。我提供獎金,鼓勵獵人盡力捕捉,結果成功的獲得一對。在前往山區的旅行中,我期待在牠出沒的地區發現,瞭解牠在自然環境的生活情形,但徒勞無功。這一對藍腹鷴,雌雉在4月1日捉來,隨即被射殺,到我手上時仍能感覺溫熱。不管如何,牠的羽色仍十分鮮艷,足夠讓我記下牠確實的色彩;雙頰裸露的部份是大而顯著的紅色,嘴喙暗茶灰色。腳朱紅色,關節部、腳趾與爪有點暗茶黃色。尾羽圓筒狀,由16根羽毛組成。4月11日,雄雉捕到了。我的獵人捉來時仍活著,但不停掙扎,他們只好殺死,以保全羽毛:兩頰的肉垂是鮮艷的深紅色,嘴喙黑灰,上喙頂端漸淡為土黃棕色。腳呈亮麗的朱紅,腳底有點污濁的土黃;腳趾也一樣,呈黑色……。」
1863年2月,史溫侯寄居打狗(高雄)時,他的一封信中再次提到華雞:「12月8日(1862年),我獲得一隻羽毛良好的藍腹鷴,是從遙遠的內部山區捉來的;我帶牠前往香港,再從那兒運往加爾各答,交給史奎爾博士(Dr.Squire),讓倫敦公園儲存。我相信牠會安然到達。這種鳥非常少見,也難以捕獲,因為他住在原住民活動的山區,我們去那兒會有危險。我的首席獵人在尋找鹿與雉雞時,15磅的貨物被劫走,他也幾乎被殺害。這項災難使我目前的採集工作幾乎停滯;但我又僱請另一名獵人,希望從這島獲得更多的藍腹鷴和其他珍禽走獸,運回英格蘭。」
史溫侯這封信之後30多年的1896年,拉圖雪(La Touche)在載衛生(J. P Davison)“福爾摩沙的過去與現在”(1903)一書中亦提到有關華雞在臺灣棲息的報告:「美麗的藍腹鷴,現在全歐洲都認識,並且飼養為家禽。牠的棲身範圍從最北端到最南端都有,但據說在中央山脈系列的山巒最普遍。」「拉圖雪(La Touche)在1894、95兩年一南(鵝鑾鼻)一北(淡水)的旅行中,也曾提到藍腹鷴。他認為:藍腹鷴是臺灣山上的特殊鳥種,愈北愈少。拉圖雪曾做上述的判斷,主要源自於1895年前往淡水採集的,他的朋友曾由霍斯特(A.P.Holst)口中獲知,中央山脈有不少藍腹鷴。霍斯特(A.P.Holst)是繼史溫侯(Swinhoe)之後,試圖穿越中央山脈的第二位採集者。但他失敗了,只到過阿里山(1894年)隔年即辭世。」
以上資料引述自:鳥與史料 周鎮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