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无锡亚展对极限邮集的开框、降级说极限片的制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0 17: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无锡亚展对极限邮集的开框、降级说极限片的制作



    在2011年无锡亚洲邮展上的极限类邮集只有3部,而且都是中国大陆的作者。评奖结束,一个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结果是,被中国集邮者普遍看好,邮集作者呕心沥血的展品居然是2个大银奖和1个铜奖,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哗然,有人在“微搏”上表示“惊诧”,有人叹道“今后极限集邮没法玩了”。也难怪,一部先后获得全国邮展大镀金奖和洛阳2009世界邮展大镀金奖的邮集,这次经过努力,增加了顶级素材数量,扩充到8框,是中国极限邮集首次亮相的8框邮集,在这次亚洲邮展上不进反退的落差,又在向我们传达着怎样的极限集邮信息呢?
    国际集邮联合会2010年进行了换届选举,新任主席郑炳贤以传统集邮著称,对极限、航天这2个游离于邮政实寄的集邮类别,重新进行了审视,对沃尔夫时代过于抬高极限奖级的评分失衡进行了“反思”。英国伦敦2010年世界邮展不设极限类展品,印度2011年世界邮展对所有极限邮集降两级。另据可靠消息来源,印度尼西亚2012年的世界邮展将不设极限和航天集邮类。
    在中国极限集邮界的主流意见认为,极限片最初是诞生于实寄中,后来就成为“人为”制作出来的,“人为制作”成为极限集邮的主要特点和乐趣所在了。“人为”成了极限片的本质特征。集邮活动就是一个“人为”的过程。我们要坚守极限集邮,不能放弃,极限集邮前景无限,坚信极限极集邮美好的春天就在不远。极限集邮有着最广大的群众基础,编组邮集方便、容易,同一枚邮票可以配不同的明信片,很有趣味性、参与性、创意性。近年在中国集邮队伍萎缩的情况下,极限集邮的人数反而获得了增长,邮展中看极限邮集的观众最多就是一个明证。现在开展的“一框”、“开放”类集邮不就是要更多的人群参加集邮吗?那为什么要对极限集邮降级呢?亚洲邮展把极限邮集降级是不得人心的。
    大部分极限集邮者还是坚持快乐集邮,集邮快乐。该怎么玩还是怎么玩。在各级邮展上支持极限邮集的参展,保护群众喜闻乐见的这个集邮类别,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正面宣传极限集邮,让极限集邮吸引更多的人群参加,极限集邮者要保持旺盛的发展态势,继续加大极限集邮的研究深度,开展广泛的极限集邮交流。
     一种广泛的意见认为李近朱先生说的对极限邮集的评审可以“参考方程式赛车的办法,将不同排气量的汽车分F1、F2、F3,同样是冠军,但层次有区别”。“同样是金奖,诸如传统类等为A类金奖,专题类为B类金奖,极限类青少年类为C类金奖”很有道理完全赞成。
     笔者认为,眼下国际极限集邮的境况也是历史片段的再现。作为新兴的集邮类别,始于欧洲,兴于亚洲的极限集邮,直到1974年才正式进入FIP,1990年国际集邮界对极限邮品是否要通过邮政实寄就有过激烈的争论。极限集邮在中国火热后,近年追寻早期、珍罕极限片成为时尚,某些邮展评审中看重“珍罕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欧洲邮商造假,国内倒盖邮戳屡见不鲜。在2009年韩国亚洲邮展上,极限邮集普遍降级处理,2010年曼谷亚洲邮展,中国展品被“拆框”,各国极限邮集普遍降级就是明证。
    无锡亚洲邮展公布的“专家组报告”称:“三件禁止展出素材来自三部极限展品。三部展品中均包含多件问题明信片,专家组建议降两个级别处理。”这也说明,不是人为“打压”,打压的是“问题邮品”。开框检查,说明展品肯定有问题。也说明集邮者对素材的研究不够深入。有些评审员对一些英语、法语国家的某些“邮路”非常熟悉,可能他们不懂极限集邮,对展出的邮集编排不甚了解、对极限片制作也知之甚少,但他们可能就知道这2枚极限片的“邮戳”或“明信片”有问题,也可以肯定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外国邮商,要找准进货渠道,弄清邮品的源头,还要努力学习,尤其要学习国外极限片所涉及的邮戳、邮路,要吃透明信片,要多向行家请教,弄清赝品的假处,提高鉴别能力,要避免被开框。笔者曾看到一部在全国邮展获镀金奖的极限邮集,邮集作者居然对一些极限片的明信片、邮戳和上面的法语文字一无所知。能不被开框吗?
    现在每到新邮票发行前,一些极限集邮组织和个人,就开始寻找相关图案去印刷明信片,然后制作极限片,并把这种明信片称为“专印片”,更有甚者去印刷10余年前的生肖“专印片”,刻“纪念戳”或倒邮戳去制作当年首日的极限片。笔者认为,这些“专印片”不论与新邮票有多么“对位”,都是一些与邮政毫不相干的东西,也是某些大人物“深恶痛绝”的“没有邮政实寄”的东西。
    作为一种妥协,我们极限集邮是否应该有所改变,摒弃“专印片”,去寻找邮票发行前12年、24年的明信片,最好是邮资明信片,而且是当年实寄过的品相很好明信片,这样,极限片是否就和邮政实寄接轨了呢?毋庸置疑,这也增加了制作极限片的难度,有难度就是集邮的快乐所在,笔者相信寻找明信片的过程要比自己去印刷“专印片”的过程要好得多,同时对倒盖邮戳、邮票后明信片盖首日邮戳的极限片,加大惩罚力度,不仅降级,而且可以取消参展资格,这一点如果在评审规则中加以明确,对极限集邮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相信在极限集邮者的共同努力下,极限集邮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附图是笔者使用12年以上的实寄邮资片制作的极限片)

1.jpg (88.8 KB, 下载次数: 13)

1.jpg

2.jpg (90.74 KB, 下载次数: 14)

2.jpg
2#
发表于 2012-4-10 18:06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4-10 19:44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7:53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4-9-27 23:26 , Processed in 0.0539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