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39|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澳门9.11世界自然基金会50周年邮票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3 00: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澳门9.11邮票图

MAC201106BLOC01S.jpg (59.06 KB, 下载次数: 72)

MAC201106BLOC01S.jpg

MAC201106SEL04TD.jpg (51.78 KB, 下载次数: 68)

MAC201106SEL04TD.jpg
27#
发表于 2011-8-20 23:03 | 只看该作者
峰哥,想办法呀。。。
王镇彬 发表于 2011-7-23 23:22

来啦 http://www.chinamaxicard.com/bbs/viewthread.php?tid=74707
26#
发表于 2011-8-11 22:50 | 只看该作者
24# 唐跃宁


黄斑苇鳽

黃班葦鳽.jpg (531.69 KB, 下载次数: 54)

黃班葦鳽.jpg
25#
发表于 2011-8-11 22: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唐跃宁 于 2011-8-11 22:44 编辑

褐翅鸦鹃
褐翅鸦鹃(学名:Centropus sinensis)为杜鹃科鸦鹃属的鸟类,俗名大毛鸡、乌鸦雉、毛鸡、黄蜂、红毛鸡。分布于自中国南缘、西至印度、斯里兰卡、东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福建、贵州、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一般栖息于低山坡、平原村边的灌木丛、竹丛、芒草丛、芦苇丛中以及喜近有水源的地方。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宁波。
褐翅鸦鹃 - 鸟  种
褐翅鸦鹃
别名:毛鸡 ,红毛鸡。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褐翅鸦鹃属鸟纲、鹃形目、杜鹃科、鸦鹃属。拉丁学名为Centropus sinensis。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等省区。
褐翅鸦鹃 - 鸟种描述
描述
体大(52厘米)而尾长的鸦鹃。体羽全黑,仅上背、翼及翼覆羽为纯栗红色。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
分布范围
印度、中国、东南亚、大巽他群岛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
中国南方的常见留鸟,上至海拔800米。亚种intermedius于海南岛及云南南部及西部;sinensis于云南东部至福建。
习性
喜林缘地带、次生灌木丛、多芦苇河岸及红树林。常下至地面,但也在小灌丛及树间跳动。比小鸦鹃更喜较厚植被。
褐翅鸦鹃通常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林缘灌丛、稀树草坡、河谷灌丛、草丛以及芦苇丛中。平常喜单个活动,繁殖时才配对。平时多在地面活动,休息时也停留在小树枝上。主要以毛虫、蝗虫、蚱蜢、象甲、蚁类和蜂类等昆虫为食,也吃蜈蚣、蟹、螺、蚯蚓、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以及蛇、蜥蜴、鼠类、鸟卵和雏鸟等。常在草丛、灌木丛、芦苇、竹林等处筑巢。每窝可产卵3~5枚。

7062125_240.jpg (38.44 KB, 下载次数: 38)

7062125_240.jpg

7062126_240.jpg (44.27 KB, 下载次数: 44)

7062126_240.jpg

7062127_240.jpg (45.78 KB, 下载次数: 46)

7062127_240.jpg
24#
发表于 2011-8-11 22:20 | 只看该作者
黄斑苇鳽 - 黄斑苇鳽
中文名:黄(斑)苇鳽 拉丁名:Ixobrychus sinensis英文名:Yellow Bittern, Chinese Little Bittern
黄斑苇鳽 - 物种分类
: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今鸟亚纲-> ->今颚总目->鹳形目-> -> ->鹭科-> ->苇鳽属->  

黄斑苇鳽 - 分布范围
: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凹槽、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为夏候鸟;云南为夏候鸟、留鸟;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台湾为留鸟。

黄斑苇鳽 - 动物简介
:  别名:水骆驼、小老等、黄秧鸡(云南)、黄小鹭、黄雀子(江苏)、小黄鹭(海南)。

鉴别特征:头项黑色,后颈和背黄褐色;腹和翅覆羽土黄色。

形态:雄性成鸟:额、头顶至枕冠黑色;眉纹、颊部、颈侧淡棕红色;背、肩羽及三级飞羽棕栗褐色;腰、尾上覆羽灰棕褐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及尾羽均黑色;翅上覆羽皮黄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颏、喉淡黄白色,喉至胸棕黄色,胸侧具栗红色和黑褐色;腹和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头顶为栗褐色,具黑色纵纹,背羽羽缘淡棕黄色,呈纵纹状斑杂;颏黄白色,颈至胸有淡褐色纵纹。

虹膜金黄色;眼先裸露呈黄绿色;嘴峰黑褐,两侧和下嘴黄褐色;跗跖和趾黄绿色爪角褐色。
23#
发表于 2011-8-11 11:01 | 只看该作者
另外2个鸟的名字知道了吗?
22#
发表于 2011-8-4 23:33 | 只看该作者
当然不是,差距大
唐跃宁 发表于 2011-8-1 23:12

下面2个鸟的名字知道了吗?
21#
发表于 2011-8-1 23:12 | 只看该作者
当然不是,差距大
20#
发表于 2011-8-1 17:04 | 只看该作者
白头鹎是不是白头翁?这2个好像的哦
19#
发表于 2011-7-31 21:09 | 只看该作者
右上票:
珠颈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甲,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
   
英文名:Spotted-necked dove   别名:亦称“中斑”、“珠颈鸽”   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云南各地。为台湾省及沿海各省的常见留鸟和笼养鸟。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Scopoli, 1786)  珠颈斑鸠安家居民小区
  生境:平原、山麓的疏林地带。   捕食:用嘴在地面啄取食物。   食物:农作物种子和杂草种子、樟树籽的内核,少量昆虫和初生螺蛳。   体型:全长32厘米。体重125~180克。雌雄同色,体羽大都为灰褐色。最显著的特点是颈部有一黑色羽带并有白色斑点。尾羽黑色,中央一对黑色,外缘有明显的白斑。羽毛容易脱落,嘴暗褐色,比较柔软,脚紫红色。
编辑本段分布
    珠颈斑鸠
广泛分布在亚洲南部的开阔林地、农地、都市等地区,从印度、斯里兰卡东部到中国南部、东南亚等地。该种还被引入美国的洛杉矶地区,还于1860年代被引入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以及印度尼西亚、纽西兰地区。   指名亚种(S. c. chinensis)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可见,怒江亚种(S. c. tigrina)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及境内怒江以西,西南亚种(S. c. vacillans)分布在云南和四川南部,海南亚种(S. c. hainana)仅分布在海南岛,台湾亚种(S. c. formosae)仅分布在台湾岛。
编辑本段形态描述
    珠颈斑鸠
小型鸟类,体长27-34cm。头为鸽灰色,上体大都褐色,下体粉红色,后颈有宽阔的黑色,其上满布以白色细小斑点形成的领斑,在淡粉红色的颈部极为醒目。尾甚长,外侧尾羽黑褐色,末端白色,飞翔时极明显。嘴暗褐色,脚红色。   前额淡蓝灰色,到头顶逐渐变为淡粉红灰色;枕、头侧和颈粉红色,后颈有一大块黑色领斑,其上布满白色或黄白色珠状似的细小斑点,上体余部褐色,羽缘较淡。中央尾羽与背同色,但较深些;外侧尾羽黑色,具宽阔的白色端斑。翼缘、外侧小覆羽和中覆羽蓝灰色,其余覆羽较背为淡。飞羽深褐色,羽缘较淡。颏白色,头侧、喉、胸及腹粉红色;两胁、翅下覆羽、腋羽和尾下覆羽灰色。雄鸟羽色和雄鸟相似,但不如雄鸟辉亮、较少光泽。虹膜褐色,嘴深角褐色,脚和趾紫红色,爪角褐色。
18#
发表于 2011-7-31 21:00 | 只看该作者
左上票:
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
  白头鹎(图2)
小型鸟类,体长17-22cm。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两广亚种无此白环,头顶至枕全黑色)。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上体灰褐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显的宽阔胸带。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雄性体重26-43g,雌性26-419g;雄性体长166-220mm,雌性160-201mm;雄性嘴峰13-16mm,雌性13-15mm;雄性翅长82-94mm,雌性79-92mm;雄性尾长77-90mm,雌性74-88mm;雄性跗蹠20-24mm,雌性19-22mm。
形态描述
    白头鹎(图3)
额至头顶纯黑色而富有光泽,头顶两侧自眼后开始各有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枕部相连,形成一条宽阔的枕环,有的标本枕羽具黑端,有的头顶后和枕全白色(两广亚种无白色枕环,额至枕全黑色)。颊、耳羽、颧纹黑褐色,耳羽后部转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体褐灰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使上体形成不明显的暗色纵纹。尾和两翅暗褐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淡灰褐色,形成一道不明显的淡灰褐色横带。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羽缘黄绿色,形成稀疏而不明显的黄绿色纵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亦为黑色。
鸟种描述
  描述:中等体型的橄榄色鹎。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髭纹黑色,臀白。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黑色。叫声一般为“qiang-ding ding-qiang”,伴有颤音。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白头鹎(分布图)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1]
国内分布
    白头鹎(图4)
中国分布于西至四川、云南东北部;北达陕西南部及河南;东至沿海一带,分括海南和台湾;南及广西西南等地。白头鹎是我国常见鸟类,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常见鸟类,繁殖季节几全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甚大。目前种群数量还较丰富。
国外分布
  国外见于琉球群岛和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
  常见的群栖性鸟,栖于林缘、灌丛、红树林及林园。为香港最常见的鸟种之一。亚种hainanus为留鸟于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及海南岛;formosae为留鸟于台湾;指名亚种遍及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冬季北方鸟南迁。现于河北(北戴河)及山东有定期的报道。[2]
17#
发表于 2011-7-27 23:35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搞转印吧
16#
发表于 2011-7-27 23:11 | 只看该作者
终于来菜了
15#
发表于 2011-7-27 23:04 | 只看该作者
都是澳门都有的种类吗?
14#
发表于 2011-7-27 16:18 | 只看该作者
都是什么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28 06:12 , Processed in 0.0601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