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外引用一段【上海市政工程志】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后,租界范围逐渐向西扩伸。为适应两岸频繁的商务活动,便利南北交通,供职于英商怡和洋行的威尔斯和宝顺、兆丰洋行的韦勃、霍格等20人(多属洋行经理或鸦片巨贩),凑组“苏州河桥梁公司”,投资银洋1.2万元,于咸丰六年在靠近外摆渡处(今外白渡桥近段)建造木桥,即以“威尔斯”为桥名。桥长450英尺(137.25米),宽23英尺(7.015米)。中跨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吊起。
威尔斯造桥纯为牟利,声称上海道台特准其专利,行人须纳“过桥税”,每次1枚铜板,车马加倍。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又将税金提高1倍,而此税只向华人收取,外侨的车辆、仆役一概免去。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粤人詹若愚在源远街(又名盆汤弄,今山西南路)谦顺安茶叶庄码头设义渡,免费接送两岸过往华人,以示抗争。市民因不再付钱,称之为“白渡”。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同治十二年,拨银1.9万两,在威尔斯桥近侧另造宽37英尺(11.29米)木质浮桥,过桥者均免收税。因毗邻外滩公园,名“公园桥”。从这里过桥也不再付钱,遂称之为“外白渡桥”。威尔斯桥旋由工部局估价收购后拆除。
到光绪十四年,木桥虽屡经补修,仍不能适应交通发展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钢桥替代,乃刊登广告征求新桥设计。新桥工程经数次推迟,于光绪三十二年8月打下第一根桩。为不使桥台受水平推力影响,遂放弃拱形结构,采用2跨钢桁架桥方案。在17份投标书中,桥梁钢结构工程,由新加坡豪沃思·厄斯金公司以1.7万英镑中标,并由英国达林顿市克利夫兰桥梁建筑公司制造钢件,威斯敏特市的帕利和比德公司代表工部局在英国监督加工制作。光绪三十三年,外白渡钢桥竣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简支铆接钢桁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2孔,跨径组合52.12+52.12米,通航净宽度50.90米,梁底标高5.75米。桥面铺设的电车轨道亦于同年竣工。次年5月,外白渡桥通行有轨电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