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海珠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上海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4 14:10 | 只看该作者
另外引用一段【上海市政工程志】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后,租界范围逐渐向西扩伸。为适应两岸频繁的商务活动,便利南北交通,供职于英商怡和洋行的威尔斯和宝顺、兆丰洋行的韦勃、霍格等20人(多属洋行经理或鸦片巨贩),凑组“苏州河桥梁公司”,投资银洋1.2万元,于咸丰六年在靠近外摆渡处(今外白渡桥近段)建造木桥,即以“威尔斯”为桥名。桥长450英尺(137.25米),宽23英尺(7.015米)。中跨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吊起。

威尔斯造桥纯为牟利,声称上海道台特准其专利,行人须纳“过桥税”,每次1枚铜板,车马加倍。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又将税金提高1倍,而此税只向华人收取,外侨的车辆、仆役一概免去。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粤人詹若愚在源远街(又名盆汤弄,今山西南路)谦顺安茶叶庄码头设义渡,免费接送两岸过往华人,以示抗争。市民因不再付钱,称之为“白渡”。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同治十二年,拨银1.9万两,在威尔斯桥近侧另造宽37英尺(11.29米)木质浮桥,过桥者均免收税。因毗邻外滩公园,名“公园桥”。从这里过桥也不再付钱,遂称之为“外白渡桥”。威尔斯桥旋由工部局估价收购后拆除。

到光绪十四年,木桥虽屡经补修,仍不能适应交通发展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钢桥替代,乃刊登广告征求新桥设计。新桥工程经数次推迟,于光绪三十二年8月打下第一根桩。为不使桥台受水平推力影响,遂放弃拱形结构,采用2跨钢桁架桥方案。在17份投标书中,桥梁钢结构工程,由新加坡豪沃思·厄斯金公司以1.7万英镑中标,并由英国达林顿市克利夫兰桥梁建筑公司制造钢件,威斯敏特市的帕利和比德公司代表工部局在英国监督加工制作。光绪三十三年,外白渡钢桥竣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简支铆接钢桁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2孔,跨径组合52.12+52.12米,通航净宽度50.90米,梁底标高5.75米。桥面铺设的电车轨道亦于同年竣工。次年5月,外白渡桥通行有轨电车。
9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4 14:12 | 只看该作者
74# call03
此山西路桥为苏州河上的盆汤弄桥
早先的山西路上浴室较多,上海话的浴室被称作“混堂”、“盆汤”,故为盆汤弄。
doyao 发表于 2012-10-6 12:25

山西路桥又名盆汤路桥,连接闸北和黄埔区。
9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6 0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珠石 于 2012-10-24 04:14 编辑

建于1898~1909间的淞沪铁路上海站。也即上海北站的前身。


此前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英商怡和等27家外国洋行联合组成吴淞道路公司,以“修普通道路”为名,骗过清政府,取得修建“吴淞路”的准许。购地筹筑上海至吴淞的铁路,1876年1月起开始铺轨,到了2月14日首次试车,1876年4月,全长9英里(约14.5公里)的吴淞铁路全线完工,7月1日正式通车营业。这是一条轨距为0.762米(30英寸)的窄轨铁路,采用每米重13公斤的钢轨,时称吴淞铁路。以现代眼光去看就象游乐场的玩具。此乃中国第一条铁路,后来出了人命,被迫拆除。
1897年,盛宣怀重建该路叫淞沪铁路,以别于二十年前的吴淞铁路。1898年9月1日通车,全长16公里,采用标准轨距。上海起点站设在宝山路、连天通庵路、江湾、三民路、高境庙、何家湾、蕰藻浜、吴淞、炮台湾共9个车站。100年后的1997年原路拆除,沿原线路建成高架轨道交通三号线。
94#
发表于 2012-10-16 09:31 | 只看该作者
山西路桥又名盆汤路桥,连接闸北和黄埔区。
海珠石 发表于 2012-10-14 14:12

不错!很详尽!详细!我从小生活在此区域.河南中路628号近桥边的黄埔区.
2006年开上海世博拓展马路被拆迁!
9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23:37 | 只看该作者
外滩对面的浦东码头或者是公平路附近的码头。
9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9:47 | 只看该作者
外滩,1920‘s

局部放大:
9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珠石 于 2012-10-23 17:30 编辑

1907年11月(清光绪三十三年)四川中路599号,建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会所(现为浦光中学),会所内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健身房。
9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4: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珠石 于 2012-10-23 17:28 编辑

清代上海老城厢西门,城楼建筑大境阁。
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7: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珠石 于 2012-10-23 17:40 编辑

此桥是白渡桥前身,第2代花园桥。


第一代称“韦尔斯桥”,1856年木制建成,中间有吊桥,以便大船通过。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7:26 | 只看该作者
清末上海吴淞路,此片极少见。此片极其了得,验证一起悬案,万泰酱园据说源自虹口吴淞路,此乃大证也。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7:33 | 只看该作者
苏州河北德国领事馆南望外滩公园之景。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7:34 | 只看该作者
此片少见,马加礼纪念碑初建于苏州河畔的西面,即照片中左侧,后来外滩马路拓宽,马加礼纪念碑迁入外滩公园围墙边,再后来搬入外滩公园草坪,再后来被日本人拆掉。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7:35 | 只看该作者
1930’s代上海送葬的队伍,西藏路南京路口北行。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7:36 | 只看该作者
旧时豪门送葬,都选宽大马路,以示风光。此处疑是爱多亚路(延安路),山东路。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7:37 | 只看该作者
福州路河南路口,东南望西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5-22 07:21 , Processed in 0.05246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