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军长征前的红军队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15 17: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链接见http://bd.jnzx.gov.cn/index.php? ... atid=273&id=572
告别于都河——一位老前辈讲述的长征故事
作者:老红军周克柳口述 王者伦整理 时间:2006-9-26

\
老红军周克柳和干休所的战士在一起

  我出生在江西省于都河畔,今年95岁,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当我再次回到阔别70多年的故乡——于都时,看到那蜿蜒千里的于都河,依旧发出“哗哗”的水流声,不舍每一个昼昼夜夜,静静地流淌着,真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挥泪告别家乡父老乡亲,渡过于都河,踏上万里征程的那一幕幕浓重悲壮的历史画面,至今使我记忆犹新。我站在静静的河边,回想起当年红军从于都县进行战略转移的严峻时刻,历史的年轮仿佛又把我带回到那硝烟弥漫、刀光剑影、生死离别的峥嵘岁月……
  从1930年11月到1933年1月,我工农红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蒋介石不甘心失败,想尽一切办法,企图将红军置于死地。1933年9月,蒋介石又调集国民党军队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开始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规模更大的“围剿”,这时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只有8.6万多人。由于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的指挥,红军四面受敌,处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许多战役战斗连连受挫,遭致重大伤亡。到1934年7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已近一年,伤亡近1万人,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形势发展到这个程度,在中央苏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已没有可能,剩下一条路只有进行战略大转移①了。
  听说部队进行战略大转移,要撤离苏区了。我一想到要走,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对苏区的留恋,一夜没睡着觉。
  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1934年10月16日傍晚,红一、三军团为左右前锋,八、九军团两翼掩护,五军团殿后压阵,中间是军委总部和中央纵队,开始分别在指定地点强渡于都河,西驱北上,踏上抗日救亡的革命征途。当时,我在“少共国际师”②四十五团二营任管理排长,我营的主要任务是全力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部队渡河西进,以压制和阻击敌人的尾追力量,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至今我还清晰记得,渡河前,于都人民群众为了红军战略转移的顺利进行,积极组织地方武装力量,配合红军牵制和阻击敌人,封锁消息,为中央红军集结转移提供安全保障。我和千千万万红军将士一样,对苏区的乡亲老俵有着一种特别浓厚的感情,苏区人民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使我今生无法忘却。
  当时,有的群众宁可自己一家人挤在一间小屋子里,也要腾出宽敞的房子让红军将士住。乡亲们不仅教我们打草鞋、帮我们补衣裳,送来鸡蛋、红米饭和可口的菜肴,而且还帮助红军征集器材、架设浮桥。有的还把自家的门板、床板都送到了河口工地,还有的年逾古稀的老人竟把自己的寿材也抬到了渡口。那些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面,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决胜信心,他们是红军将士战胜困难的坚强后盾,也是战胜敌人的最大动力。


长征前的红军队伍

  瑟瑟秋风下,在我们即将踏上浮桥,离开这熟悉的山山水水,离开这朝夕相处的苏区人民,准备渡河的时候,叫我们怎能不激动?子弟兵眷恋着苏区的老俵,苏区的乡亲们也深深地怀念着他们的红军子弟。望着乡亲们含泪送别的情景,我们全体官兵的心潮久久难以平静。“你们一定要回来啊!”乡亲们悲怆的呼唤令我们双肩微颤,这时,红军将士们齐声高呼:“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我们离开了于都河畔的乡亲们,踏上了宽阔的于都河桥。桥下水流湍急,河岸边站满了含泪送别的群众,迎着蒙蒙的暮霭,那越来越小的水流声,渐渐的被急行军的脚步声代替了。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我们踏上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的开始!
  一天,我营接到上级命令,要加速前进,到前面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部队抢渡湘江。营长周尚言命令我,马上带全营炊事员到前面的小村子里做饭,并赶快送到阵地上。
  当我和炊事员把做好的饭菜送给战友们时,营长对我说:“经过一天的强行军和激烈的战斗,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部队快过完江了,你马上带领全营的伙食担子和营部的重机枪班,在天黑前快速渡过湘江,跟上团部,继续前进,我带领几个战士掩护你们。”我想,全营数百号人不能没有指挥员,我坚持让营长带机枪班先走,自己留下来打掩护;但营长马上瞪起眼睛,大声喝道:“赶快行动,这是命令!”于是,我迅速组织营部7个由十六七岁的红军小战士临时组成的战斗班,冒着枪林弹雨往大部队前进的方向猛追。此时,天快黑了,敌人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我们边打边跑,天上四五架飞机轮番轰炸,地上敌人的大炮、机枪猛烈射击。我们手里除有一挺重机枪外,再就是大刀、梭标。当与敌遭遇时,我们就和敌人巧妙周旋,边打边撤。在周营长的掩护下,天黑时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无一伤亡地冲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渡过了湘江。枪声渐渐远去了,而此时团部早已不知去向,红军主力部队也毫无踪影。回头望去,二营阵地已化为一片火海……当时我们缺粮少衣,天气又寒冷,有几个小战士因为饥饿,几次晕倒过去,我便和几个年龄大一点的相互搀扶着、背着他们,一边艰难地走着,一边寻找大部队。当时,我们就是抱着一定要赶上大部队的坚定信念,忍着饥饿和疲惫,继续摸索着前进……
  就这样走了两天两夜的时间,总算赶上了三军团司令部。三军团管理科长吴志立说:“大部队已从另一条路走了,你们人少,单独行军困难多,一旦遇上敌人危险大,就跟我们一起走吧!”于是,就把我们编在警卫连。警卫连原有四个排,第四排就是重机枪排,下属三个班,每班一挺重机枪,加上我们这个新编班,就是四个班了。我也当仁不让地当上了警卫连四排四班的班长了。
  我们跟随三军团警卫连共同生活、战斗了一个多月,但仍心系“少共国际师",大家想方设法了解少共国际师的情况,想尽快回到二营。12月31日,警卫连接受攻打老黄坪城的任务,三军团参谋长亲自指挥我们向敌人开火。我们这几个红小鬼打起仗来格外带劲,边打边想:坚决给少共国际师四十五团增光!战斗结束的当天,老黄坪城非常热闹,因为第二天就是新年了,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向大街欢呼胜利。警卫连为了让我们过一个长征中的胜利年,买了许多肉和菜,还组织大家开了茶话会、会了餐,我们特别高兴。
  新年过后,捷报不断传来:先头部队胜利地渡过了乌江、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各部队相继会师。我们向三军团领导提出要求,回到少共国际师四十五团二营。经过三军团领导多方联系,终于打听到了少共国际师的驻地,他们便举行仪式,欢送我们这八个红小鬼归队。
  少共国际师师部听说我们这个班是在渡江战斗中冲出来,又与兄弟部队一起行军、作战一个多月,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终于赶上来了,立即通知四十五团派专人来接我们。我们都迫不及待,怀着急切的心情,向前来迎接的团总支书记李树彬打听二营周营长和同志们的情况。良久,李树彬同志声音低沉而又缓慢地说:“二营的全体同志都是我们少共国际师的优秀指战员,他们在完成掩护任务中,战斗到最后一息……”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再也抑制不住感情的泪水……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回顾当年于都河上长征开始的历史画面,追述我党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艰难而又曲折的光辉历程,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是经过一番人们想象不到的艰苦奋斗,用血的代价换来的。长征中,一是同强大的敌人斗,二是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三是同内部的错误思想斗,红军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红军长征中所形成的“长征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是鼓舞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永远闪烁的一颗红星,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得到了重大体现和发展。如今,我们国家正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壮大的康庄大道上大踏步地向前进,依然需要从“长征精神”中吸取智慧、勇气和力量。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程中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行动,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壮举。“长征精神”在中国大地上,将永远延伸和发展。
  注记:
  ①当时,红军主力西驱北上并不叫长征,而是叫做突围、转移。到了1935年5月,红军总司令在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才提到红军“万里长征”一词。
  ②少共国际师是1933年下半年,在中央苏区成立的由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组成的地方武装力量,五次反“围剿”后,被编入中央红军一方面军第五军团。
  所以鄙人认为红军长征80 周年-6(6-6)J  缅怀先烈 不忘初心 走好新的长征路  .原地是于都

1482194_999941.jpg (60.21 KB, 下载次数: 57)

1482194_99994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4-4-27 05:36 , Processed in 0.0490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