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jiuko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识别极限片中的赝品或者假片?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23:01 | 只看该作者
<B>以下是引用<I>徐正炎</I>在2008-3-21 22:46:18的发言:</B>
极限片作伪者大多在邮戳上做手脚,我们同样可以在邮戳的油墨上找出破绽,如年代久远的邮戳墨迹沉着,表面暗淡,而近期的油色明亮显现。

<>
<>这片是啥问题?</P>
17#
发表于 2008-3-21 23:07 | 只看该作者
小学的基础知识没学到不用交大学的钱,呵呵!
18#
发表于 2008-3-22 00:14 | 只看该作者
<B>以下是引用<I>徐正炎</I>在2008-3-21 22:46:18的发言:</B>
极限片作伪者大多在邮戳上做手脚,我们同样可以在邮戳的油墨上找出破绽,如年代久远的邮戳墨迹沉着,表面暗淡,而近期的油色明亮显现。

从油墨来辨别确实是一个好的办法,但是偶认为应该结合徐先生的“邮晕”说综合判断似乎要好些。假片的判断还要有个心态的问题,像那些爱贪小便宜的人,读了大学还是要去搞传销的,结果还不如小学生。

<p>[em07]
19#
发表于 2008-3-22 00:17 | 只看该作者
上海的老集邮家都说:邮品的鉴定必须是原件,任何印刷物、网络图片都不足为凭。联想到大型拍卖前的拍品展示、网络邮展与实物展览同样得分不同奖级的区别等,都能说明问题。
20#
发表于 2008-3-22 20:33 | 只看该作者
“大环境”也得用微观研究的事实来佐证!
赝品即使票真、片真,邮戳也是当年的那把,却无法做到真品因年代久远油墨渗透到纸张里而产生的油晕, 据说这是现代造假技术至今仍无法逾越的障碍。 <p><>其它辨伪的方法还有不少,大家可参阅2005年第6期《极限集邮》李威洲的《清代、民国极限片的辨伪》文章。</P><>极限片作伪者大多在邮戳上做手脚,我们同样可以在邮戳的油墨上找出破绽,如年代久远的邮戳墨迹沉着,表面暗淡,而近期的油色明亮显现。</P><>上海的老集邮家都说:邮品的鉴定必须是原件,任何印刷物、网络图片都不足为凭。联想到大型拍卖前的拍品展示、网络邮展与实物展览同样得分不同奖级的区别等,都能说明问题。感觉以上几段文字很有参考价值.</P>
21#
发表于 2008-3-24 14:4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么多各位邮友的叙述,让我收获多多,受益非浅!</P><>我不怎么收集中国集邮报上所登载的那类老片片,到不是因为不了解不碰(扪心自问,我手中的片片并非来自单一,我也不敢说完全了解。),而是我碰来做什么。</P><>对于片片的辩伪,我历来主张多收集相关的封、片、戳实物。至于说片后戳前的“极限片”,应该是比较好辨认的,作为一个极限集邮者,这一点都不能逾越话,那么再进一步就更难了!第一步,我建议,我们最好能将以下书籍备于案头:1999年6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吴天明、吴洪熙、陆融三位先生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极限明信片图录》;2001年9月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谈柏辉先生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邮政明信片图录》;2003年由香港教育出版社出版,扬鸣先生编著的《杨鸣中国极限片藏品图录》;2005年12月由中国邮史出版社出版,付鸿泰先生编著的《黄山极限片图录》;2006年9月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时永良先生编著的《苏州百年明信片图录》。以上各图录就一枚极限片的价格,集邮界曾有一句名言:“惠我以邮品,不如惠人以邮识”,我认为这些图录就是最直观的邮识。上述目录的拥有,远比仅有文字资料更为实用。</P><>上述图录分两类,既有邮戳方面的知识,也有明信片版本方面的知识,我们很多邮友手中都有的,记得以前本地对明信片版本比较感兴趣的朋友(非邮友)常来电话询问明信片方面的问题,咱就用上述书籍来对付,哈,绰绰有余!</P><>这些凝聚着作者同时又是极限集邮者辛勤劳动成果的鸿篇巨著(个人认为),拿来就能用,何乐不为?当然,这类书籍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看的,现在,这些宝贝在我案头早已翻阅成为了一本本旧书。从中我们会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明信片版本的知识,因此,当一枚87年的片,邮戳盖的是84年的所谓极限片出现在我们视野中时,相信我们很快就能辨别,迈出了第一步,还愁不能迈出第二步?</P>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5:16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识伪和辩伪是事物的不同阶段。</P><>作为一般的集邮者只要掌握一般的识别方法就可以,能做到在个体情况下不买假或者少买假就可以。大多数集邮者都是工薪阶层,能少花冤枉钱,不被那些昧了良心的作伪者坑害就可以!好办法就是对于有疑问的片片不动心,捂紧口袋。</P><>更高层次上的是辩伪,这需要有较扎实的集邮基础功底。即便有了工具书,也还是要仔细研究。</P><>有些工具书上的片片也不正确,也有不少问题片!呵~~~~</P>
23#
发表于 2008-3-24 17:06 | 只看该作者
惠我邮品不如惠我邮识
24#
发表于 2008-3-24 17:24 | 只看该作者
<>"有些工具书上的片片也不正确,也有不少问题片!"</P><>这话不假,所指你清楚,我也明了.所以我说:"这类书籍需要我们用心去看的",什么叫"用心"?看这类书籍"走马观花"可不行,学习一种技能,既要有宏观视角又少不了微观的研究,我不会著书,更不善作文,但我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书、看文,特别是极限集邮方面的书籍与文章。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只能相对完美,不可能尽善尽美。有些书籍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明信片版本的标注还是比较准确的(大部分),这部分仍可借鉴。再比如那篇“警惕极限明信片造假”的文章,虽然向大家揭示了较为粗浅的识别方法(相仿内容的文章几年前湖北席齐海先生就曾写过),提醒了我们,使我们能温故而知新。但个人认为,其中也渗入了作者不够严谨推理,从而也显示出作者在明信片知识方面的修为。对待一本书籍、一篇邮文,我的观点是,去其糟粕(如果有的话),留其精华。糟粕可作为“承堂证供”,精华则可让我们提升邮识...</P>[em07]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8:18 | 只看该作者
<B>以下是引用<I>李继烈</I>在2008-3-24 17:24:14的发言:</B>

<>"有些工具书上的片片也不正确,也有不少问题片!"</P>
<>这话不假,所指你清楚,我也明了.所以我说:"这类书籍需要我们用心去看的",什么叫"用心"?看这类书籍"走马观花"可不行,学习一种技能,既要有宏观视角又少不了微观的研究,我不会著书,更不善作文,但我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书、看文,特别是极限集邮方面的书籍与文章。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只能相对完美,不可能尽善尽美。有些书籍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明信片版本的标注还是比较准确的(大部分),这部分仍可借鉴。再比如那篇“警惕极限明信片造假”的文章,虽然向大家揭示了较为粗浅的识别方法(相仿内容的文章几年前湖北席齐海先生就曾写过),提醒了我们,使我们能温故而知新。但个人认为,其中也渗入了作者不够严谨推理,从而也显示出作者在明信片知识方面的修为。对待一本书籍、一篇邮文,我的观点是,去其糟粕(如果有的话),留其精华。糟粕可作为“承堂证供”,精华则可让我们提升邮识...</P>[em07]


承教,获益匪浅![em07][em07]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8:20 | 只看该作者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鄙人修行道浅,还希望各位多多拍砖![em04][em04][em04]
27#
发表于 2008-3-24 18:5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不过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围绕着楼主提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角度不同,看法可能会有所差异,千万别有其他想法哦,不然俺立马走人,躲得远远的,学用一下那种态度:"俺知道,俺就是不说!" .   呵~~</P>
28#
发表于 2008-3-24 20:32 | 只看该作者
都说有些工具书上的片有问题,为什么不说的具体点?[em06]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21:02 | 只看该作者
<>比如说某图录中就有此片:</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1/20081232181667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1991年片,1989年风景日戳(此片好象不少)
</P>
30#
发表于 2008-3-24 22:56 | 只看该作者
<B>以下是引用<I>李继烈</I>在2008-3-24 17:24:14的发言:</B>
<>"有些工具书上的片片也不正确,也有不少问题片!"</P>
<>这话不假,所指你清楚,我也明了.所以我说:"这类书籍需要我们用心去看的",什么叫"用心"?看这类书籍"走马观花"可不行,学习一种技能,既要有宏观视角又少不了微观的研究,我不会著书,更不善作文,但我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书、看文,特别是极限集邮方面的书籍与文章。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只能相对完美,不可能尽善尽美。有些书籍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明信片版本的标注还是比较准确的(大部分),这部分仍可借鉴。再比如那篇“警惕极限明信片造假”的文章,虽然向大家揭示了较为粗浅的识别方法(相仿内容的文章几年前湖北席齐海先生就曾写过),提醒了我们,使我们能温故而知新。但个人认为,其中也渗入了作者不够严谨推理,从而也显示出作者在明信片知识方面的修为。对待一本书籍、一篇邮文,我的观点是,去其糟粕(如果有的话),留其精华。糟粕可作为“承堂证供”,精华则可让我们提升邮识...</P>[em07]


有些工具书确实有些存疑,但大体还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的,老李说得很全面受益匪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4 23:01:42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4-5-4 12:14 , Processed in 0.0711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